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加工工艺及参数对饲料颗粒质量以及饲料利用率有重要影响,本试验通过改变配方中的不同淀粉源和原料的不同粉碎粒度,以及在企业的调研取样,分析检测来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及参数对颗粒质量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试验:(一)不同淀粉源对膨化颗粒质量以及吉富罗非鱼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二)不同粉碎粒度对膨化颗粒质量以及西伯利亚鲟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三)高效低耗生产工艺路线的筛选。试验一不同淀粉源对膨化颗粒质量以及吉富罗非鱼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淀粉源(玉米,面粉,木薯粉)对浮性膨化饲料颗粒加工质量(膨胀度、容重、硬度、淀粉糊化度、水中稳定性等)及吉富罗非鱼表观消化率(干物质、蛋白和总能)的影响。共配制五组饲料,分别为:40%玉米组(D1);40%面粉组(D2);40%木薯粉组(D3);35%面粉加5%木薯粉组(D4);35%玉米加5%木薯粉组(D5)。饲养初始体重为95g的吉富罗非鱼70天,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对膨化饲料加工质量影响极为显著(P<0.01)。D3组的膨胀度(99.3%)和淀粉糊化度(99.2%)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相应其容重和硬度最低。D1组饲料的膨胀度(56.3%)和淀粉糊化度(92.9%)均最低,饲料容重和硬度相应较高。饲料中使用5%木薯粉可改善面粉和玉米作为主淀粉源饲料的膨胀度,降低容重,从而提高水中漂浮度。饲料支链淀粉含量与膨胀度呈正相关,当饲料中支链淀粉含量达到27.8%以后,膨胀度达到最大,膨胀度与容重间存在负相关(R12=0.737)。各组饲料水中稳定性均高于92%,没有显著差异。吉富罗非鱼对不同来源淀粉加工的饲料的蛋白质和能量消化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面粉及面粉和木薯粉混合使用(D2, D4)组消化率最高,并显著高于玉米和木薯粉作为单一淀粉源的饲料组(D1,D3)。玉米和木薯粉混合使用可促进饲料的蛋白质消化,其原因可能和饲料淀粉糊化度提高,改善了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吸收有关。各组饲料干物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玉米、面粉和木薯粉中蛋白、淀粉含量及淀粉结构不同,在浮性膨化饲料制备过程中适当结合使用可有效改善饲料加工质量及饲料的消化率,综合本研究结果,以面粉和木薯粉结合使用效果最佳。试验二不同粉碎粒度对膨化颗粒质量以及西伯利亚鲟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原料粉碎粒度(609um,348um,237um,191um,148um,130um)对膨化饲料颗粒加工质量(容重、膨胀度、硬度、淀粉糊化度、水中稳定性等等)及鲟鱼表观消化率(蛋白,总能,干物质,总磷)的影响。配制六种饲料,各组饲料配方相同,只是原料粉碎粒度不同。分别命名为D1、D2、D3、D4、D5、D6。饲养初始体重为395g的鲟鱼60天,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随着粉碎粒度从609um减小到130um,颗粒的容重、硬度、淀粉糊化度、水中稳定性、沉降率、PDI显著增加(P<0.05);膨胀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糊化度、水中稳定性、硬度与粉碎粒度呈很强的负相关(R21=0.979,R22=0.988,R24=0.968)。水中稳定性和糊化度以及PDI和硬度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R32=0.993,R52=0.955)。随着粉碎粒度的从191um减小到130um,电耗呈指数增加,粉碎粒度和电耗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62=0.9728)。鲟鱼对不同粉碎粒度的饲料原料加工的饲料的蛋白质、总磷和能量消化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粉碎粒度的减小,蛋白质、总磷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增加,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综合粉碎粒度和电耗、颗粒质量以及鲟鱼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之间的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在237um到348um之间,即40-60目之间较好。试验三高效低耗饲料生产工艺路线的筛选本试验分别在海大集团下属的珠海海龙以及珠海容川;恒兴股份下属的湛江恒兴、廉江恒兴、海南恒兴以及珠海恒兴和江苏裕达饲料公司的饲料厂进行调研、记录不同生产线的加工工艺参数以及在粉碎、调质、制粒、冷却等环节随机采集样品,进行加工质量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产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生产线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饲料颗粒质量差异显著,膨化料由于生产过程的高温高压,膨化料的糊化度和水中稳定性最高,但是其电耗也最高;虾料由于后熟化流程使得其水中稳定、糊化度均好于颗粒鱼料,和膨化料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