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狱龟鉴》中的证据制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狱龟鉴》成书于宋,是中国古代一部对案件加以评议的案例集,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真实法律生活和司法制度的重要资料。随着中国传统法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古代司法判例中所蕴含的法律制度及理念,但对《折狱龟鉴》的研究屈指可数,而以其证据制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几乎没有。本文以对《折狱龟鉴》的案例分析为基础,史论结合,试图归纳梳理书中体现较多的证据制度,以期对我们今天的证据制度的完善有所镜鉴。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章节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折狱龟鉴》的成书背景,介绍成书的时代背景,论述宋代的法制建设、宋朝文人法律思想的相互促动交融、民众诉讼观念的转变,引出《折狱龟鉴》的作者郑克和写作的直接背景。第二部分,《折狱龟鉴》中的证据种类,论述言词证据、实物证据、书证和检验笔录,其中言词证据介绍了原告陈述、被告供述及证人证言,实物证据主要介绍物证的作用超过了口供和证人证言,书证介绍了宋代重要的书证形式和书证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检验笔录介绍了检验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和检验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折狱龟鉴》中的取证方法,论述收集言词证据、实物证据、书证的常规方法及检验活动,也包括郑克提出的"正谲折狱"理论。第四部分,《折狱龟鉴》中的"情迹论",在司法实践中"察情"和"据证"的结合使用。"情迹论"是证据在运用过程中的延伸。第五部分,在前文基础上评析《折狱龟鉴》中的证据制度,肯定证据种类齐全、注重证据之间的互参互用、重视客观证据的运用、强调取证的合规性与专业性等价值,并指出其证据理论缺乏系统性、证据认定不严谨以及证据的认定缺乏科学根据等历史局限。通过总结制度特征,以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篇论文基于《折狱龟鉴》中的证据制度,对各种证据形式和证据收集手段进行辩证评价,对讼师群体、讼学发展、书铺作用的评价,强调物证地位的提高和运用技巧取证等都是本文写作的独树一帜之处。旨在增强对传统法文化价值的理性认同,继承优秀的法学文化遗产,学习古人智慧和尽心察狱的精神;有利于法律从业者增加审判经验,在中国的传统法律中寻找合理内核,更好地发挥案例的作用,进而构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结论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是依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取得的。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除智力以外的心理、环境、生理和道德品质因素
期刊
中国执政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党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确保国家的性质和政治方向;并通过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将党的路线、方针和
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差距、行业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国家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研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