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成瘾行为的可塑性机理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gege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同一动物相继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CPA)的复合模型,并使用该模型测评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吗啡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中的作用。 方法:该实验部分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CPP组、CPP/CPA复合组和CPP/CPA复合+MK-801组。实验使用具有自然偏爱性的三箱式条件性位置实验箱。训练采用倾向性程序,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位置倾向测试(前测)、CPP条件化匹配训练、CPP测试、CPA条件化匹配训练和CPA测试五个阶段。测试时抽取中间隔板,将大鼠放在中央箱部分,使之自由活动10 min,记录其在各箱体内的停留时间。第一阶段,实验第1、2日,前测,以两天测试的平均值作为自然偏爱基值。以停留时间短的一侧作为伴药侧。无明显起始偏爱侧的大鼠,以黑色背景光滑底板侧为伴药侧。第二阶段为CPP条件化匹配训练阶段,第3-5日,每天训练两次。给予吗啡(3mg/kg,s.c.)后限制在伴药侧45 min,6h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后限制在非伴药侧45 min。第三阶段为CPP测试,第6日吗啡注射6h后进行CPP测试。第四阶段为CPA条件化匹配训练,实验第6—7日,吗啡注射6.25h后(因为第6天下午要先进行CPP测试,所以时间从6h后推迟到6.25h后)给予纳络酮(0.3mg/kg,i.p.)后限制在伴药侧45min,此即建立CPA;第7日下午限制时同时自动录像系统记录大鼠的“可视性”的戒断症状,进行躯体戒断症状的评估。包括4项可数体征:湿狗样抖动、直立、躯体拉伸、跳跃;1项不可数体征:腹泻;体重减轻也是一个测量指标。第五阶段CPA测试,实验第8日,吗啡注射6.25h后测试。每日注射吗啡前15min给予MK-801(0.1 mg/kg,i.p)的效应亦在本实验中被检测。 结果:慢性小剂量注射吗啡匹配,可成功建立CPP;在此基础上,通过两次纳络酮催瘾匹配,成功形成CPA。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一801预处理能抑制CPP、CPA的表达,并能有效地抑制部分吗啡戒断症状及体征。 结论:该处理方式成功建立了CPP/CPA复合模型;合并使用MK-801可以抑制阿片相关的犒赏厌恶效应,为NMDA受体在吗啡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依据。 目的:研究CPP/CPA复合模型训练对SD大鼠海马CAl区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 方法:该实验部分分组:分为生理盐水注射一次组、吗啡注射一次组、CPP组和CPP/CPA复合组。训练方法参照第一部分。突触可塑性诱导、记录方法:将大鼠用戊巴比妥钠(40-70 mg/kg,i.p.)麻醉后,在立体定位仪上定位电极,用电生理学标准来衡量电极的最佳深度和实验后的尸体脑部检查来检验定位正确与否。实验时刺激Schaffer侧支/共同通路,从海马CAl区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fEPSP)。记录时先稳定基线40分钟,然后给予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诱导。HFS是由10串刺激组成,每串之间间隔2s,每串20个刺激,每个刺激之间间隔5ms(200 H 7z). 结果:急性吗啡注射后,给予HFS,出现LTD表现(80.22±3.11%);CPP形成后,HFS后,仍表现为LTD(89.45±1.63%);CPA形成后,HFS后,基本处于基线水平,即既无明显LTP也无明显LTD(97.57±5.4l%)。从数据可见,随着行为学训练的进程,突触可塑性虽然受损,但是有逐渐恢复至基线的趋势。而且与行为学训练的结果相对应,当CPA建立,伴药侧时间与CPP建立后相比发生逆转,突触可塑性也逐渐回复至基线。 结论:伴随条件性位置复合训练的吗啡相关处理后突触可塑性受损,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恢复,且呈现时间依赖的形式。其可能的机制为环境相关的学习记忆。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乳腺癌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外周血中Tregs的分布情况及生物学意义。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
日的证实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以及与其相关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