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进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莱克夫和约翰逊的隐喻认知理论,隐喻是人类理解事物和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手段。其本质在于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是将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域映射到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来实现人类对新事物的概念化。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多义词的研究相继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和结构主义的观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给予了极大的解释力。根据“身体经验”理论,人体器官是人类体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概念化和认知的基础。人体隐喻也成了人类形成和表达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手”作为重要的人体器官,它的隐喻化也将有效地体现了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方式和途径。本文基于这些理论,对中英文多义词“手”的基本意义和拓展意义做了系统的量化。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属于完全不同语系中的英汉语的习语中,“手”所衍生的隐喻义存在着极大相似之处,并且衍生意义的大部分属于抽象概念。这再次证明了“身体经验”理论,人类对身体部位的认识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少许差异,这表明“手”表达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本文通过“手”隐喻的认知基础和特点的简短分析,揭示了两种语言中与“手”有关的隐喻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探讨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证明了隐喻是实现“手”隐喻衍生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