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应已然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所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城市环境问题。如何合理的配置城市开敞空间,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中西部城市太原为例,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太原市2004年8月5日、2006年6月24日、2008年5月28日、2014年6月30日的Landsat 8/TM影像和2014年8月6日Google Earth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太原市建成区热环境在时空上的演变规律,并定量分析城市绿地的“冷源”效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和城市热岛效应的文献综述,对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格局及城市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同时参考本研究所用遥感影像以及太原市建成区的地类特征选择绝对温度地表反演算法作为本研究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2)通过对四期遥感影像进行数据预处理,FLAASH大气校正等处理后,对四期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效果图。(3)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分等级处理,划分5个等级,分别为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中温区、低温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建成区的热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空间上看,东西和南北剖面线上地表温度分布不对称,中心城区的温度要高于边缘郊区的温度,建成区内部范围地表温度也不相同,部分公园绿地和水体形成不同大小的低温区域;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十年间太原市城市热岛范围一直是增加的,热岛强度却有所下降。(4)基于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空间剖面线对NDVI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NDVI与LST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东西方向剖面线的相关系数为-0.4847;南北方向剖面线的相关系数为-0.5124。(5)从公园绿地景观的空间特征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公园绿地的“冷源”效应。研究发现,公园绿地内部平均温度与公园空间特征有较强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公园面积越大,周长越长,公园的平均温度越低;与公园的边界复杂性(周长面积比)成负相关;公园绿地的降温能力大小与公园的面积、周长、形状指数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对10个公园绿地的最大降温范围和最大降温强度分析发现:学府公园的降温范围最大,为153.68m,降温距离最短的是星河湾公园为58.87m,迎泽公园的降温效果最好,最大降温值为4.9℃,最小的是星河湾公园,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