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低产现象已成为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表明,管理粗放和良种缺乏是油茶低产低效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林分进行有效的营养诊断和根据营养诊断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是提高油茶产量和效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研究将野外调查、田间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采用植株分析、土壤分析和“3414”正交试验等方法,依据不同产量水平油茶林地土壤状况、油茶枝梢、叶片和根系生长发育规律、叶片和果实的大量元素含量及其年周期动态变化规律,试图建立实用的油茶营养诊断标准和和合理的推荐用肥方案。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普通油茶枝梢、果实及根系年生长规律。普通油茶果实生长是与新梢生长是交替进行的,3月初春稍开始生长,3—5月份是春梢生长最旺盛的季节,5月底春梢停止生长后,果实开始快速增长,6-7月份油茶果实的体积增大速度最快。根系第1次高峰从12月份开始,发根数量比较多,第2次高峰出现在秋梢停止生长以后。2.不同树龄普通油茶的根系分布规律。油茶根系几乎集中在0-40 cm深的土层,该区域根系数量占总量的比例最高,最高可达98.7%,40 cm以下土层根系分布很少;5a-15a生油茶根幅都在2m以内,15a-30a扩展到4m左右,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基部1 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的比例占整个根系数量的58.2%以上;根系趋水肥性强。3.缺素对普通油茶根系形态及活力的影响。缺素不同程度抑制油茶幼苗主根生长,使根冠比不协调;缺钾会抑制油茶幼苗侧根分化和生长,缺氮会促进侧根伸长,但是根系相对细弱;磷的缺乏对油茶根系活力影响明显,NPK全素营养能提高扩大根系表面积和提高根系活力;三元素不平衡对油茶幼苗生长发育更为不利。4.普通油茶叶片、果实中N、P和K元素含量年变化规律。叶片和果实中N元素含量都随着时间推移而浓度不断下降;在果实速生期阶段,果实的P元素含量是在不断上升的,而到油脂合成阶段,其含量不断下降,叶片中的磷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和果实一致;叶片中K元素的含量在5月5日处于最高(6.66 g·Kg-1),随后经历一个急剧的下降过程,到6月5日下降到4.10 g·Kg-1,随后升高到5.85 g·Kg-1(7月20日),进而开始下降,直至采收期(3.89 g·Kg-1)。果实中K含量随果实膨大始终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5.普通油茶林地土壤诊断标准和叶片DRIS诊断标准。通过对不同油茶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诊断三相坐标和养分诊断指标;通过测定高产林和低产林的叶片N、P和K元素含量,运用DRIS原理,经统计分析和N、P和K DRIS参数的筛选,建立了油茶林叶片DRIS初步诊断分级标准、诊断图以及指数式,为油茶营养诊断和施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6.普通油茶高低产林土壤性质差异及施肥方案。对不同产量水平油茶林地土壤状况进行了分析,明晰了湖南省各油茶主产区的土壤三相和养分变异情况,初步确定油茶林普遍缺磷的现状;通过“3414”配方施肥试验,得出17a生油茶林大量元素施肥比例约为1:1:1,施肥量约为尿素1Kg/株、过磷酸钙1Kg/株、氯化钾1Kg/株;并根据枝梢、果实和根系生长和分布规律以及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变化规律,确定了油茶施肥方式、时期及肥料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