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日本大正时期短篇小说家代表之一,是《新思潮派》的先驱,更被称为近代文学的“鬼才”。因其作品题材变化多端、类别繁多,而展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地狱变》是芥川龙之介就职于大阪每日新闻之后发表的首篇报刊小说。该小说作为芥川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备受关注。迄今为止众多的研究学者围绕此篇小说进行了充分研究。目前关于《地狱变》小说的文学研究成果中,仍以艺术至上主义、意象的解读、叙述者角度、艺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等为主,这对于我们理解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人物形象的身份建构、身份与反身份碰撞所创作出的无穷的文本艺术价值这一部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主要借助“反身份”视角,结合文本分析法、对比比较法对文本中出现的角色形象以及作家的“反身份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究,考察了“反身份”对文本构造产生的影响。论文框架大致如下所述。第一章节介绍了《地狱变》创作背景、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并对此次所运用的“反身份”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笔者拟在论文中提出的“反身份”是近年来分析文学文本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依据利用超乎甚至违背受众思维的预设形象来诠释文学文本中的角色形象,此外这一理论依据也可以考察作家本人对自身所进行的反思和批判。而在众多作品中往往还会将二者结合,将人物形象、作家化成众多的符号,以此使文本极富生命力与创造力。第二章节结合“反身份”理论依据探究了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角色形象——大公、画家良秀、猴子身上所发生的反身份问题。第三章由《地狱变》小说言及作家芥川龙之介,通过对比比较分析了主人公良秀、芥川龙之介二人的自杀事件,可以得出主人公良秀并非是芥川在小说中的替身。此外,从创作良秀的动机、以及将第三者设定为故事的叙述者而言,芥川在创作此篇小说的过程中有意打破读者脑中对小说形式、对芥川所形成的传统印象,并彻底对自身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上述角色形象代表了“对本源身份的某个或某些典型特性的违背”、“存在对立关系一组身份之间的界限转换”,深入剖析得出全面立体化多层次角色形象。分析并总结主人公形象、叙述者的设定契机都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反思和批判自身中得以实现。《地狱变》一文甚至可言是实践“反身份”理论的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