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视角下“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vhd5467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及其经济结构均呈现出较大转变。然而,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难啃的硬骨头”。纵观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三弱”村庄问题的存在往往根源于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一方面,受原有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三弱”村庄公共资源的配置有失公允,由此成为其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根源;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内部公平感匮乏,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由此导致农村社会人心离散,班子软弱。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此,维护公平正义成为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以及平等发展权利”。有鉴于此,借助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契机,山东省积极开展了“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以此作为深化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农村居民平等生存发展权利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首轮帮扶工作的结束,“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具体实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其对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改善有何价值,又有何启示俨然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与理论,明确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背景,并对帮扶工作的缘起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典型个案来分析“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具体实践,由此得出其改善农村社会公平的具体成效;  第四部分基于对“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系统考察,以社会公平为视角,探究“第一书记”帮扶政策对改善农村社会公平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部分则基于对“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价值的探讨,主要从制度不平等的修正、程序不正义的校正、配置不公平的改善等角度出发,系统地总结“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对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启示。以往的“第一书记”相关研究主要从党建和扶贫的角度入手,鲜有上升到公平正义这一政治学核心价值追求的层面上加以探讨的。  本文基于公平的视角,以山东省为研究样本,结合实证调研案例,综合运用政治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公平正义理论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为分析工具,在系统分析“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其对改善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得出“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启示。
其他文献
尼日利亚(1960-1983)与加纳(1957-1993)的部族性同样明显,其他各方面也颇为相似,但为何加纳能够走出民主回落泥潭,而尼日利亚却只能长期深陷?为解释这一差异,本文通过对两国
自1998年以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乡镇长直接选举获得成功以来,各地区纷纷进行尝试,基层自治受到极大鼓舞。然而民主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待乡镇长直接选举的问题,
一场大雪过后,村里的道路变得泥泞起来,天气寒冷,彝人们包裹起羊毛披毡赶路。  我经常外出旅行,外面的繁华和自己家乡的贫困反差很大,心理落差也很大。有时候,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所填满,我会觉得家乡的清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2006年,在去往拉达乡的路上,我在一个路边小店看到两个彝族老人,一个趴在简陋的木窗前用乡里唯一的公用电话和在远方打工的孩子通话,另一个靠着破旧的土墙侧耳倾听,蹭了一肩膀的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