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凝聚力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凝聚力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作指导,否则民族就会缺少凝聚力而成为“一盘散沙”或者走向负面“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根据时代要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人民主体性、时代性、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知是否一致,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先进性及其整合能力,四是中华民族内部各阶层、各个利益团体的矛盾状况,五是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状况。中华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必须处理好各种离散因素,一旦离散力居于主流地位,将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市场化和全球化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并且积极应对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们的政治体制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一是政治权威的民主集中制缺乏刚性保证,二是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存在错位危机。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巩固和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