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已经成为目前一大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患者多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多伴恶心、头痛、胸闷等症状。西医方面,多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目前西医治疗方案多为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介入、营养神经等,主要是改善后循环灌注,促进脑神经康复。中医目前在针灸疗法治疗眩晕已经有很多临床研究,导师吴中朝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眩晕发病机制多为肝阳上亢、风邪中络、经络阻滞所致。治疗上重在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并兼顾局部取穴,选取翳风、风池、风府为颈部三风穴针刺治疗眩晕效果较佳。本临床试验研究以颈部“三风穴”为主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对比西药治疗方案,观察针刺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项目目的在探讨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寻找较西药更为安全、平稳、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根据西医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眩晕诊断标准,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设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予针刺翳风、风池、风府,并依据辨证选取配穴,并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对照组予口服氟桂利嗪5mg每晚一次、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以14天为一个疗程,并于治疗后2周随访一次,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的中医证候变化、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变化、红细胞压积变化。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以及观察停药后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 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症状积分自身前后比较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疗效均较好。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下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在眩晕程度、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头痛、恶心、失眠、心慌、腰膝酸软、乏力症状方面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耳鸣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呕吐、胸闷症状均有积极效果,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TCD结果均好转,两组TCD结果自身前后比较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极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治疗组治疗后TCD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差值比较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结果均好转,两组红细胞压积结果自身比较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结果均好转,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结果差值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极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量,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停止治疗后两周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3.04%,对照组复发率为40.0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6,P<0.05),说明两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眩晕症状及改善全身症状方面临床疗效好、稳定,且优于西药氟桂利嗪。2针刺“颈部三风穴”极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量,且明显优于西药氟桂利嗪。3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氟桂利嗪。4针刺“颈部三风穴”临床疗效好,针刺治疗期间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感染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