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美IT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熟度也稳步上升,应该说这主要得益于对日软件外包市场的快速增长,因为日本市场一直占据我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半壁江山。大连是我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其软件产业日益体现出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特色,其中对日软件外包是是大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中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早开拓的国际市场,从1998年至今,十二年的沉淀和积累,使得大连发挥着中日软件的桥梁和门户的重要战略作用,并朝着北亚信息中心的目标稳步前进。大连发展对日软件外包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天然的地理位置,共同的东亚文化;不论是与日本还是国内大城市相比,成本优势不言而喻;大连市政府对软件产业始终如一的重视和支持,不但其提供了在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介绍大连,如举办软件会和海创周;大连市拥有完善的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由此形成无法估量的产业集群效应。此外,日本选择大连作为软件外包承接地更重要原因源自日本的“e-Japan”国家战略,即试图通过软件产业振兴IT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终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大连对日软件外包的迅猛发展使得大连软件业从幼稚蜕变到成熟,由最初做软件代工的“泥瓦匠”发展到高端产品研发“的工程师”,凭借年均复合增长率百分之五十多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也使得大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二级小城市变得为世界熟知。并且软件产业具有低耗能、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特点,符合绿色经济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因此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可以保证大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再者,软件产业以其强大的“催化”作用,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日方发包的独特性一定程度上客观地限制了大连的持续接包。其一便是日本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发包模式,这种模式等级分明,再加上日本对巨型企业的崇拜、对总接包商的依赖,还有日本人历来办事谨小慎微,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轻易出单,即使发包,从项目开始到项目交付日方严格控制进度、高度重视质量,这些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包规模尤其是在前期不会太大。此外,日本企业大多实行软件定制,大连在接包中积累的经验不能与国际标准化统一,也无法实现批量化扩张,这都导致大连软件外包企业不能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接包能力。从主观方面来讲,大连因为以下问题也限制了持续大量的接单。第一,人力资源问题。大连软件企业的快速成长和高效人才的供给不足、自然流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供应紧张;大连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既懂管理又懂软件,既有熟悉日本文化又具有外包市场的开拓能力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第二,企业经营问题。首先大部分企业没有长远的经营理念和规划,只能被动的“随机应变”,为了获得发包,甚至采取“价格战”的手段获得发包,管理不规范;其次,大连软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利润低、资金短缺的问题,并且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再者,大连软件企业缺乏直接的发包渠道,都是被动等待,很少主动出击。鉴于上面提到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实行学校、社会培训、政府与企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方式,从量和质上双双把关。其次要加强企业整体实力,从企业技术水平、软件外包流程、软件外包价值链三方面实施。再者,通过发展与接包企业和发包国企业联盟以扩大规模效应。最后,加强政府的号召力量,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软件外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