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我国特有的三种金丝猴之一,被IUCN列为濒危等级。目前仅分布我国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种群数量750只左右。由于受到生境破碎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黔金丝猴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对黔金丝猴加以保护和管理,我们对黔金丝猴线粒体基因组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黔金丝猴线粒体因组长为16,548bp,由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区域组成。非编码基因控制区序列长度为1,087bp,没有重复序列。蛋白质编码基因ND6和8个tRNA基因位于线粒体轻链上。除了tRNASer(AGY)外,其他tRNA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基于线粒体全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分析疣猴亚科系统进化关系,发现疣猴亚科最早分化为亚洲疣猴和非洲疣猴。非洲疣猴包括疣猴属(Colobus)、绿疣猴属(Procolobus)、红疣猴属(Piliocolobus);亚洲疣猴中最先分化出来的是长尾叶猴属(Semnopithecus),其中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与白臀叶猴属(Pygathrix)亲缘关系最近。(2)128个粪便样品的400bp线粒体控制区HVl区域的序列没有变异位点,只获得一个单倍型。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黔金丝猴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我们需要提高黔金丝猴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扩大种群数量。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梧州繁育中心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圈养个体来源地以及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355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有3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定义了1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7,单倍型多样性(厅)为0.627。采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52只圈养黑叶猴进行扩增,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9,观测杂合度(Ho)为0.551。与其他濒危灵长类动物相比,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适中。将贵州、广西、越南野生黑叶猴和圈养黑叶猴单倍型进行比较,我们认为梧州繁育中心圈养黑叶猴个体来自广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