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基因与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神经病理机制有关系,同时许多关于抑郁症大脑神经网络机制的研究也相继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大量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但SIRT1基因和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关系还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青少年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探索SIRT1基因(rs12415800)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抑郁症脑白质神经网络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受试者119例,其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59例作为抑郁症组,选取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并抽取血液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分型结果显示SIRT1基因rs12415800位点含有三种基因型:GG、GA和AA,根据基因型是否携带A风险等位基因,将抑郁症组和对照组分为四组,抑郁症(GG)组、抑郁症(AG/AA)组、对照(GG)组和对照(AG/AA)组。所得到的DTI数据使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进行处理,得到各异向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对抑郁症和对照组FA值图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提取抑郁症组有显著差异纤维束区域FA值,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评分、9条患者健康问卷(the 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和病程做相关性分析;将抑郁症(GG)组、抑郁症(AG/AA)组、对照(GG)组和对照(AG/AA)组数据,分为诊断和基因型两因素,每个因素两水平:诊断(抑郁症和正常)和基因型(AG/AA和GG),采用2×2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分析,对四组数据FA值图像进行比较,得到诊断和基因型交互效应以及各自主效应,结果使用无阈值族群增强方法(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并比较抑郁症(GG)组和抑郁症(AG/AA)组之间CES-D评分、PHQ-9评分和病程的差异。【结果】1.抑郁症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抑郁症组在左侧皮质脊髓束和左侧丘脑前辐射区域FA值降低(P<0.05,TFCE),但上述显著差异纤维束区域FA值与CES-D评分(r=-0.076,P=0.503)、PHQ-9评分(r=-0.099,P=0.375)和病程(r=-0.16,P=0.885)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2.诊断和基因型交互效应结果:在左侧丘脑前辐射和左侧扣带束区域,在基因型为GA/AA时,相对于基因型为GG时,抑郁症组相对于对照组FA值下降程度更多,抑郁症(AG/AA)组FA值最低。3.基因型主效应结果:抑郁症(AG/AA)组相比抑郁症(GG)组,对照(AG/AA)组相比对照(GG)组,在右侧额枕下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纵束以及右侧皮质脊髓束区域FA值均降低。4.诊断主效应结果:抑郁症(GG)组相比对照(GG)组,抑郁症(AG/AA)组相比对照(AG/AA)组,在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丘脑前辐射、右侧额枕下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左侧钩束和右侧丘脑前辐射区域FA值均降低。5.抑郁症(AG/AA)组和抑郁症(GG)组相比,抑郁症(AG/AA)组病程更长(t=-2.16,P=0.034),两组间CES-D评分(t=1.636,P=0.106)和PHQ-9评分(t=0.265,P=0.79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相比正常青少年在左侧皮质脊髓束和左侧丘脑前辐射区域,可能存在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损害。2.SIRT1基因rs1241580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抑郁症两因素均对青少年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产生影响,两因素互相影响,使携带A等位基因(AG/AA)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在左侧扣带束和左侧丘脑前辐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损害更大。3.在诊断因素相同(抑郁症或正常)时,携带A等位基因(AG/AA)相比不携带A等位基因(GG),可能在右侧额枕下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纵束以及右侧皮质脊髓束区域,对于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损害更大。4.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正常青少年在携带相同基因型(AG/AA或GG)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丘脑前辐射、右侧额枕下束、右侧下纵束、右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左侧钩束和右侧丘脑前辐射区域可能存在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损害。5.携带A等位基因(AG/AA)相比不携带A等位基因(GG)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携带A等位基因(AG/AA)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可能存在更长时间的损害。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不仅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脑白质神经网络纤维束微结构的异常改变,还发现SIRT1基因rs12415800位点基因多态性也影响了青少年抑郁症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可能使携带A等位基因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神经网络纤维束微结构损害更大,而这些纤维束作为神经信息传递的介质直接而广泛地参与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功能以及执行功能,其微结构的损害可能导致脑白质神经网络功能改变或紊乱,最终可能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和情绪调节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