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加积型红土土壤微形态特征及成土环境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ilver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积型红土作为中国南方典型的陆相沉积物,是揭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重要沉积载体。过去对于加积型红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年代学、地层学、地球化学以及物源领域,不同地区样品及不同代用指标均表明自中更新世以来加积型红土经受了中等至高等强度风化。然而对在此风化背景下的土壤学细节研究却甚少,网纹化机制尚不清晰。本文选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海会镇的L-HH剖面,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剖面进行了沉积层段划分,自下而上分为三个沉积层位(网纹红土层、网纹黄棕色土层、黄棕色土)、六个成土单元((1)网纹红土、(2)网纹黄棕色土、(3)古土壤、(4)网纹黄棕色土、(5)含胶膜黄棕色土、(6)黄棕色土),共采集9块未扰动土壤样品及159个分析样品。引入土壤微形态学手段,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土壤薄片,鉴定土壤基质特征、土壤孔隙特征和土壤形成物特征,并辅助粒度、色度、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常量元素指标,在研究区加积型红土沉积风化特征的基本框架下,进一步探究加积型红土的成壤细节及网纹化过程,以期获得红土区环境演化的土壤学证据。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L-HH剖面9个微形态样品土壤基质组成较为相似,碎屑矿物以原生的石英-斜长石-白云母组合为主,其中,石英丰度最高,为15~28%,粒径变化于10~700μm之间,主要粒级10~150μm。斜长石相对丰度为4~5%,粒径介于10~110μm。白云母丰度为1~5%,大小30~200μm。兼有次生矿物伊利石、蛭石,铁氧化物以针铁矿、赤铁矿为主。伊利石丰度为4~12%,颗粒大小10~50μm。蛭石丰度为1~5%。针铁矿、赤铁矿等组成土壤基质中的铁质,丰度为2~5%。总体上呈现黏土胶体为主(65~80%),胶体含量高(50~70%),有一定铁质浸染的特征,碎屑矿物分散式镶嵌分布于黏土基质中,粒径以粉砂粒级为主。然而,样品间黏土与碎屑部分的配比关系以网纹红土最高(8:2或7.5:2.5),网纹黄棕色土次之(7:3),黄棕色土最低(6.5:3.5)。(2)土壤孔隙及土壤形成物组成差异较大。黄棕色土层((5)~(6))以面状裂隙、孔洞、囊状孔隙为主,孔隙壁粗糙,连通性差,各类孔隙面积约占整个薄片面积的2~15%。面状裂隙宽度多在6~8μm之间,孔道直径多在10~30μm之间。土壤形成物以扩散黏粒胶膜为主,部分孔隙壁上见单薄铁质淀积黏粒胶膜。黄色或棕色的团粒状铁质黏粒胶膜强消光,具环带结构,直径150~300μm。暗棕色铁质团块大小50~200μm,分散于基质中。黄色或黄棕色片状铁质黏粒胶膜常附着于孔隙壁,第(5)层较第(6)层增多。网纹黄棕色土层((2)~(4))以孔洞、囊状孔隙和孔道常见,多呈随机分布,孔道壁光滑,连通性加强,各类孔隙面积占整个薄片面积的20%左右,孔道直径多在30~200μm之间,孔隙壁淀积胶膜增厚,呈多层叠置分布特征。土壤形成物类型丰富,基质内散布铁质团块、铁锰结核和根际同心圆,孔隙壁片状铁质胶膜发育,淀积厚度明显增加。网纹红土层((1))以孔道占绝对优势,面状裂隙不明显,孔洞、囊状孔隙零星分布。孔道表现为个体增大、直径加宽、连通性增强等特征,孔隙面积约占整个薄片面积的15~20%,孔道直径多为200~300μm,孔隙壁光滑,淀积胶膜增厚,多层叠压,具微层理特征。土壤形成物多为淀积胶膜、铁锰结核与扩散环状物,细节上看不同深度微形态特征不同。存在大量铁质扩散环状物,环状物呈棕色,最外环直径250~600μm,扩散型和淀积型铁质胶膜也十分发育,铁锰结核及铁质胶膜存在脱色现象,孔隙壁淀积大量红棕色铁质及黑色锰质胶膜,锰胶膜多叠置在铁胶膜之上,某些孔道被胶膜填充,基质中团粒状铁质胶膜非常发育。(3)L-HH剖面土壤微形态特征沿不同沉积层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成土过程中水分的变化,与粒度、色度、磁化率及化学蚀变指数(CIA)等环境指标间有良好对应关系,是解读红土形成环境、季风演化信号乃至网纹化机制的重要土壤学指标。L-HH剖面总体记录了从湿热至干凉的气候变化过程。网纹红土形成时期夏季风强盛,气候季节反差增大,土壤孔隙发育,铁质迁移活跃;网纹减弱时期,水分有所减少,干湿变化仍然显著,为温暖偏干环境;网纹化终止时期温度及水分条件进一步变差,环境干凉,冬季风增强。(4)微形态证据表明,土壤孔隙及其发育程度与网纹化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网纹越典型的层段,土壤孔道发育,连通性好,脱色区面积大、边界清晰、褪色显著;网纹弱的层段,大孔隙减少,脱色区面积小、边界模糊、脱色程度低;无网纹层段,孔隙稀、细,连通性差,不利于网纹化。裂隙产生、加宽、联通是网纹化的物理学基础,植物根系则加速了网纹化进程。
其他文献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是陆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是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主要的CO2通量,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量化区域GPP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的交互作用至关重要。近十年来,由于植物叶绿素荧光与光合作用在生理上的紧密联系,基于卫星反演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作为多相催化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费托反应过程极其复杂,产物分布广泛,这导致了无论是在工业生产中还是基础研究中都具备相当的难度,成为科学研究的一大难点。钴基催化剂由于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较低的经济成本,是费托合成反应中极具前景的催化剂。其中,Co(0001)单晶因其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容易制得,并具有良好的费托活性,
机器学习算法是计算机自动分析已有数据获得规律,并用所获规律进行判断决策的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包含非监督学习算法和监督学习算法,比如,主成分分析算法是一种简单的非监督学习算法,神经网络则是一种常用的监督学习算法。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开始被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在量子关联体系中,机器学习算法被用于刻画量子多体波函数;加速现有的量子多体算法,发展新的量子多体算法;识别不同的相及相变。本论文中,我们将机器学习
张量网络最初被用于解决多体物理中的指数发散问题,它能够有效地将指数维希尔伯特空间的波函数用多项式复杂度的参数表示。得益于其对指数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近年来张量网络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张量网络可以运用于传统机器学习、量子启发式机器学习以及量子计算。因此,对于张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联系量子理论和人工智能领域。尽管张量网络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
海岸带作为海陆过渡地带,承载着全球60%人口[1],密集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使得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沿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威胁。近30年来,人类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已经引起了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2]。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日益发展,海岸带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耦合关系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3]。厘清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响应关系
亚洲季风区人口密集,其社会经济发展受夏季风强度变化影响强烈。亚洲夏季风在以往间冰期的演化特征,能为深入了解当前间冰期(Marine Isotope Stage1,MIS1)及预测未来亚洲夏季风演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将从中国季风系统出发,基于已发表的中国间冰期石笋δ18O记录,对不同间冰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特征进行整体探讨,并综合学术界重要发现,得出以下结论:(1)对不同经纬度的中国石笋δ18O记
台风暴雨致灾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台风暴雨洪涝的灾情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工作,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台风暴雨洪涝致灾指标研究对台风降水的分离关注很少,并且与高时空分辨率卫星数据配套的高精度致灾指标的优化不足,同时指标需要考虑暴雨致灾因子强度体现的降雨强度及暴雨持续时间方面,以及台风暴雨洪涝算法的结果验证计算。在以往相关研究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多基于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或再利用插值方法进行空间化
目前,钛硅分子筛已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Ti-MWW分子筛是常见钛硅分子筛之一,因其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和溶剂效应,在过氧化氢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开展对Ti-MWW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方法合成的Ti-MWW分子筛中常会形成非骨架八面体Ti物种,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会导致环氧烷烃开环,对催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需要经过酸处理去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中高密度建筑集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思考,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地的高密度建筑集群趋向于同质化---相似的布局、相似的外观、相似的形式。在现有的规范和设计观念下,不同地区的城市高密度建筑集群并没有像传统地域建筑和聚落那样呈现出极高的环境适应性与文脉传承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城市高密度建筑集群将如何传承传统文脉,应对地域性气候值
为满足强度和轻量化的要求,铝合金摩托车轮毂通常由钢制花键套与铝合金轮毂基体复合铸造而成。两种金属的热属性差异易导致接合处间隙过大,影响轮毂使用安全性。课题组开发了摩轮花键套接合质量检测装备,通过对花键轴施加周期性载荷,使瑕疵轮毂的双金属部件的配合间隙通过一定方式暴露出来,进而通过视觉识别出来。该装备基本满足了委托单位—今飞集团的铝合金摩托车轮毂检测指标要求,但人工上下料装配轮毂和花键轴的方法难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