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但是临床工作中,许多MIBC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身体条件差、RC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心理上无法接受尿流改道术导致的护理不便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原因,更倾向于选择保留膀胱,因此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为此类患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 目的: 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膀胱部分切除术(PC)以及激光切除术(PVBT)在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第三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经超声、CT或MRI,并经留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证实为MIBC,分期为T2N0-1M0至T3N0-1M0期。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TURBT组26例,PVBT组17例,PC组13例,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5年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三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采用中文版SF-36(short form36questionnaire)生活质量量表调查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月生活质量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1,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肿瘤直径、TNM分期、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2TURBT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0.19±11.87)min,PVBT组手术时长平均(48.53±8.80)min,PC组手术时间平均(192.69±21.47)min,PC组手术时间长于TURBT组和PV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RBT组术中出血量平均(27.50±6.96)ml,PVBT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35±7.93)ml,PC组术中出血量(165.77±15.39)ml,P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TURBT组和PVBT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组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11.77±1.16)d,较TURBT组平均(3.08±1.02)d与PVBT组平均(1.76±0.66)d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住院时长与费用方面,PC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3.69±1.44)d,较TURBT组住院日(7.08±1.38)d和PVBT组住院日(4.82±0.73)d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T组患者住院费用平均(17547.94±1123.61)元,高于TURBT组(11322.05±1001.52)元和PC组(10838.59±645.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三组患者术后1-5年生存率,TURBT组:92.31%、84.61%、69.23%、53.85%、46.15%,PVBT组:94.12%、82.35%、64.70%、58.82%、47.06%,PC组:84.61%、76.92%、69.23%、61.53%、53.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对三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TMN分期、肿瘤直径对5年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肿瘤数量、及肿瘤分级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三组患者术后1月生活质量SF-36评分在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方面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对于经过合理的筛选的MIBC患者,TURBT、PVBT、PC是可行的保留膀胱的手术方式,且围手术期创伤小、并发症较少,尤其适合有保留膀胱意愿或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 2以上三种术式的术后5年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异,而TURBT、PVBT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留置导管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但PVBT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3肿瘤>3cm、T3期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原因。 4三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一月SF-36评分在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总分方面均较术前提高,提示以上三种保留膀胱的手术方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