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壮医火路理论的起源、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病辨证、治则治法,获得对壮医火路理论较为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对火路病的方剂从药性、药味、药效方面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以期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基本思路及其用药组方规律。 意义:火路病是最具壮医特色的疾病之一,也是壮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在深入探讨壮医火路理论的起源、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病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上,重点从204首壮医治疗火路病的方剂着手,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统计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火路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思路和遣药组方规律。研究结果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壮医火路生理病理理论和辨病论治内容,同时为火路病治疗用药和组方配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提高壮医临床诊疗水平,发挥壮医药特色和优势,造福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对壮医火路生理病理理论和辨病论治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理性探讨和总结;重点对《中国壮医学》、《中国壮药学》、《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中收集治疗火路病的方剂共计204首,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对204首方剂和261味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①药物频数统计:两面针、大钻、鸡血藤、千斤拔,走马胎,麻骨风,小钻,宽筋藤,风荷桂,穿破石、十八症等共37味药物是作为火路病居前20位的高频药物。②药性频数统计:热性药为473次,居首位;平性药373次,居第二;寒性药相对较少,仅187次。③药味频数统计:苦、辣、甜味药分别为580、507、281次,是为治疗火路病的主要药味;涩、酸、淡、咸味药分别为149、55、35、13次。④药效频数统计:祛风毒、除湿毒、通火路药分别为729、566、415次,共计1710次,占总频次的45.2%;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类,按频次高低排序分别是活血止痛药、清热毒药、消肿止痛药、散瘀止痛药、续筋接骨药、通两路药和调气药。⑤聚类结构:祛风毒多配伍九节风、麻骨风、过山风、走马风、走马胎、大风艾、毛杜仲、龙骨风等。除湿毒多配伍铺地蜈蚣、过江龙、藤杜仲、路路通、络石藤、木瓜等。解痧毒多配伍三叉苦、古羊藤、山芝麻、鬼针草、七叶一枝花、草鞋根、五爪金龙、路边菊、藤黄连等。通火路多配伍两面针、大钻、小钻、千斤拔、牛大力、宽筋藤、枫荷桂、穿破石等。调气补虚多配伍藤当归、黄花倒水莲、五指牛奶、白花油麻藤、首乌、猪骨、猪脚等。 结论:①火路不通是火路病的发病本质;风毒、湿毒、痧毒是导致火路不通的关键病机因素,正气的强弱则是决定火路是否发病和病后转归的重要因素。②针对主症、消除病因、通调火路、调气补虚四方面是壮医火路病临症遣药组方的基本思路。③祛风毒药、除湿毒药、解痧毒药、通调火路药、调气补虚药为火路病的常用配伍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