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跨语际实践》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是本特别的书,她的研究本身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色,是一种从话语实践角度重新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建构的研究思路。这使得国内学者对她的研究充斥争议。本文试图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完整地解读该书。刘禾从质疑语言间的可译性、等值关系出发,将翻译活动或者说将翻译而来的话语视为一种历史进程的参与者,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使得知识中介能动的暧昧性也在话语实践中得到展现。“跨语际”的翻译不是由单一文化所决定的单向度的活动,而是一种互文性的“协同创作”的实践活动。翻译更适于视作一种权力斗争的场所,权力交织的实践。她的另一处创新在于思考由中西文化“协同创作”的新概念、新词语、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批评话语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中西双方要置于同等地位中加以考察。本文第一章中主要讨论什么是“跨语际”,刘禾的研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应该说是一种以变动语言为对象的历史进程研究。只是这种历史也非般意义的翻译史,而是后殖民主义眼中的断裂的非连续性的充满斗争的历史。不同于后殖民主义中的以西方中心的研究立场,她将实践置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从中西双方的双重角度探索新词语的诞生。总之,应该从以上三个角度理解她所谓的“跨语际”本文第二章主要讨论什么是跨语际的“实践”。由于跨语际实践本身是一种分析性范畴,所以这种讨论必需被放在具体的例子中解读。本章选取的是争议性最大的国民性理论这个主题来讨论怎样从国民性一词的翻译理解“词语构造现实”的这个观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中国知识者暧昧性的中介作用。刘禾所谓的实践一定是两面的,一方面是指要将语言实践置于多重历史关系的场所中加以考察,这个方面引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压力和中国自身因素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分析“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建构”,这强调的是中国文学的戏仿(parodic imitation),“富有成效的扭曲”(productive distortion)。含纳以上两个方面的实践才真正能够参与历史,促成此后的历史事件,即新的现代文学的诞生。本文第三章讨论的是现代文学跨语际的表述模式和国族与文化建构。现代文学跨语际的表述模式以自由间接引语、心理和精神分析小说的创作、第一人称的指示功能这三种表述方式为例,考察舶来的手法被中国人改造后,用以构建或表达中国的现代经验。而国族与文化建构部分是讨论现代文学中体制化的文学批评和经典是如何取得合法性或权威性地位。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的研究思路与创新,并从国民性话语、复调话语、欲望话语、性别话语、现代批评话语角度总结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并尝试指出该研究存在的某些不足。
其他文献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米歇尔·图尼埃于1967年发表的小说。它戏仿《鲁滨孙漂流记》的题材,但主题和结局与其相反。在故事中,鲁滨孙因意外来到荒岛上,企图以西
<正>"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和谐相容、协调共存思想在当今仍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在构建和谐文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思想仍然能给我们许多启迪,为我们
会议
在网络书店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销售模式搅动图书营销市场之时,茑屋书店的成功更像一个悖论。茑屋书店没有促销、没有广告,却拥有忠实读者群,更在社交媒体上成为话题,引发广
发达的通信技术和频繁的中外交流已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缺乏实际的有效行动。作者通
融媒时代新闻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是做好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提。文章论述了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大新闻价值属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
探索植物园旅游资源开发和院校产、学、研、游一体化的途径。提出院校应抓住儋州市政府投资建云植路的机遇 ,把植物园旅游景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见解 Explore the develo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但由于哈代受叔本华、达尔文等一些哲学家的影响,思想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其代表作《德伯家
东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城镇化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在促进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乡村城镇化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理论
针对单缸柴油机排气管的开裂问题,提出了基于等效振动和材料温度效应的热机耦合方法,利用有限元法计算排气管的温度和应力,并依据修正的Miner法则和线性累计损伤理论,考虑应
电磁兼容性对于整个机车布线的设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简单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并就电力机车布线中的电磁兼容性原则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对国内外现有机车电磁兼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