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二段式”生态养殖过程中形质、血清生化及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的时序差异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2015年8月孵化的余姚本地中华鳖为研究对象,对“二段式”养成过程中鳖种培育阶段(13月龄记为ZA;25月龄记为ZB;32月龄记为ZC)与商品鳖套养阶段(与罗氏沼虾套养,套养3月龄记为T1,套养10月龄记为T2,套养15月龄记为T3,套养22月龄记为T4)的中华鳖形态特征、肌肉与裙边物性、血清生化、脏器酶活力等方面进行研究:1.形态差异:(1)鳖种培育阶段所测30项尺寸性状以及12项质量性状均有随养殖时间的推移呈显著增长的趋势(P<0.05),且尺寸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小于质量性状;尺寸性状中ZA-ZB、ZB-ZC间的相似性分别为10%、47%,月均增长率分别为0.86mm/月、0.76mm/月;质量性状中ZA-ZB、ZB-ZC间的相似性均为0,月均增长率分别为2.13g/月、1.58g/月;(2)商品鳖套养阶段随套养时间推移,42项表型测定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P<0.05),除T1外尺寸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小于质量性状;尺寸性状中T4-T1、T4-T2、T4-T3间的相似性分别为3%、3%、63%,月均增长率分别为0.81mm/月、0.81mm/月、0.40mm/月;质量性状中T4-T1、T4-T2、T4-T3间的相似性分别为0、8%、42%,月均增长率分别为4.60g/月、6.29g/月、3.08g/月;(3)为从形态上判断不同套养月龄的中华鳖,对套养阶段的中华鳖形态比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437%,将T1、T2记为Q1,T3、T4记为Q2,采用逐步导入剔除法,从形态比例指标中筛选出对判别贡献率较大的C1(体宽/躯干长)、C4(背甲长/躯干长)、C9(上颌长/头长)、C22(体质量/体长)、C23(体质量/躯干长)等5个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套养阶段中华鳖形态表型特征发生重大改变前后对象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经检验,各群体的实验测定样本的判别准确率P1、P2及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100%。2.肌肉与裙边质构差异:(1)鳖种培育阶段随着专养月龄的增加,仅肌肉粘合性显著降低(P<0.05),裙边的各物性指标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越冬前后来看,仅肌肉粘合性显著提升(P<0.05);裙边仅粘合性、弹性、以及咀嚼性在越冬后相较于越冬前有显著的提升(P<0.05);(2)商品鳖套养阶段,随着套养月龄的增长,肌肉的硬度,弹性、凝聚力、胶黏性、咀嚼性以及恢复性也发生显著提升(P<0.05),裙边仅硬度有显著提升(P<0.05),从越冬前后来看,肌肉仅粘合性在越冬前大于越冬后(P>0.05),裙边各物性指标在越冬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差异:(1)鳖种培育阶段,ASL、ALT无是从生长月龄还是越冬前后来看,均无显著差异(P>0.05),能源物质中仅GLU在各养殖月龄及越冬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TG、ALB、TP从生长月龄来看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越冬前TG水平显著高于越冬后(P<0.05),越冬后TP、ALB水平显著高于越冬前(P<0.05);(2)商品鳖套养阶段,ALT呈T3≈T4<T1≈T2(P<0.05),TP呈T1>T2≈T3≈T4(P<0.05),ALB呈越冬前>越冬后(P<0.05),GLU呈T1≈T2>T3≈T4(P<0.05),TG呈T2>T1>T3≈T4(P<0.05)。4.脏器酶活力差异:(1)鳖种培育阶段,从生长期来看,胃蛋白酶活力、肠AMS酶活力均呈ZA>ZB(P<0.05),肝脏LPS、SOD、POD、CAT、ATPase酶活力在ZA、ZB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越冬前后来看,胃蛋白酶、肠AMS、肝脏ATPase酶活力均呈ZB<ZC(P<0.05),肝脏LPS、POD、CAT酶活力均呈ZB>ZC(P<0.05),肝脏SOD酶无显著差异(P>0.05);(2)商品鳖套养阶段,胃蛋白酶活力呈T3>T4≈T1≈T2(P<0.05),肠AMS活力呈T1<T2≈T3≈T4(P<0.05),肝脏LPS活力呈T1≈T2≈T3<T4(P<0.05),肝脏SOD酶活力呈T1<T2<T3≈T4(P<0.05),肝脏POD酶活力呈T3>T2>T1≈T4(P<0.05),肝脏CAT酶活力呈T1≈T2≈T3<T4(P<0.05),肝脏ATPase酶活力在T1-T3阶段显著上升后在T3-T4阶段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鳖种培育阶段中华鳖始终处于以物质快速积累为主和体型快速扩张为辅的生长阶段,套养用鳖种的培育时间不宜超过32月龄;商品鳖套养阶段是中华鳖“二段式”池塘养殖模式中的形质改良阶段,套养鳖进入品质优化与稳定的临界养殖月龄为15月龄,可借助形态表型甄别形质改良前后的中华鳖。
其他文献
早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巨大的恐龙在陆地上横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龟鳖类动物的影子。根据爬行动物数据库(reptile-database)的记录来看,已记载并被命名的龟鳖类动物共361种。龟鳖类动物的栖息地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大肆破坏而渐渐消失,又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诸如作为食物或是作为宠物这样的理由,可怜的龟鳖类动物无法逃脱被人类疯狂捕获的命运。保护龟鳖类种质资源也是刻不容缓,因此人类对龟鳖类动物有必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利用、工业发展、区域协调的需求,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率剧增。近年来,水环境有机物污染问题(如抗生素、环境激素等)非常突出,赤潮、物种大量死亡甚至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全。光催化技术在处理水环境有机物污染方面有很大优势,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开发出性能优异的光催化材料。早期研究的光催化剂都存在着能带宽、电子和空穴寿命短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溶剂热法成功
南极海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对地脉动的激发与信号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为通过地震学方法研究海冰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近年来新兴的极地地震学重要分支—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海冰研究,利用南极地震台站地脉动信号对南极地脉动信号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南极海冰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利用南极地震台阵地脉动信号,对南极沿岸短周期倍频地脉动进行了定位分析。本文以南极沿岸台站PMSA、KOLR、BEAR、南极洲外海岛台站E
学位
本文基于SCHISM(Semi-implicit Cross-scale Hydroscience Integrated System Model)海洋模式,采用非结构三角网格,构建了全球大洋潮波数值模型。利用实测验潮站资料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吻合良好。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全球大洋4个主要分潮(M2、S2、K1、O1)的同潮图,并进一步分析了全球大洋4个主要分潮的潮波分布特征。最后利用构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