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小说中的村庄书写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8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作品对村庄的执着书写和深刻思考引人关注。村庄作为乡土中国的基层单位和生活着中国“绝大多数”的生活社区,携带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子,浓缩并承载着乡土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阎连科将村庄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书写着村庄的形象、色彩、性格、声音和气息,其村庄书写揭示了村庄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本文立足于阎连科笔下具体而微的“村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家访谈、社会学、民俗学等内容,探究阎连科笔下村庄的异质性和象征意蕴,并总结阎连科村庄书写的价值和局限。绪论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对阐释的关键词“村庄”进行详细的概念界定。第一章阎连科的文学世界和村庄书写。首先梳理村庄书写史。其次结合阎连科的个人经历和自叙,认为作家的童年经验和记忆、失落的城市体验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了浓厚的村庄情结,且这一情结影响了作家的文学选择和创作。最后分析阎连科书写村庄的姿态和立场,认为作家以在“乡愁”和“乡怨”之间的情感姿态并站在民间立场上书写村庄,这一姿态和立场直接影响了阎连科笔下的村庄呈现。第二章阎连科小说中村庄的空间实存。本章从物理、社会和精神空间三方面探究村庄的内部构成和基本形态,以此观察农民的生存样态和思维特征。通过物理空间的建构,阎连科将农民置于极度贫瘠的自然生存环境;通过社会空间,阎连科展现了血缘、利益和权力交织的复杂世界,揭示了村庄生活的真相;精神空间则反映了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双重挤压下农民的精神状况。第三章阎连科小说中村庄的象征意蕴。村庄虽然是阎连科生发文学想象的原点,但其文学理想是以具体而微的村庄为基点,实现与民族、国家和人类等宏大命题接引,因此,村庄在作家笔下的意义早已超出自身。本章主要从阎连科笔下村庄象征的荒原、家园和国家意蕴出发,探讨村庄在不同角度呈现的样态和文化内涵。第四章阎连科村庄书写的价值和局限。通过对阎连科村庄书写的探究,发现阎连科的村庄书写发掘了村庄在当下具备的价值和意义,真正触及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并借此完成了对现代化的质询。但遗憾的是,阎连科村庄书写也有一些待破解的困境。阎连科是一位极具责任意识和大爱精神的作家,他以丰富的创造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村庄世界,真正关注到村庄和农民的命运,揭示出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经验,反思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这既体现了阎连科卓越的创作才能和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也丰富了“文学之村庄”的形象和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目的 将经典老方元胡承气汤进行二次开发为中药减肥贴膏剂。方法 以番泻苷A的含量为标准进行制备工艺研究,添加不同促透剂进行体外透皮吸收作用考察,将自制中药减肥贴膏剂与两种市售网红产品进行体外吸收作用比较。结果 自制中药减肥贴膏剂的促透效果良好,处方中不需添加促透剂。结论 自制中药减肥贴膏剂体外透皮作用药明显优于与另外两种市售网红减肥产品,本研究结果为经典老方的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思路。
党史学习教育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主战场,高校可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增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整体工作水平。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本领和人格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易动感情、渴望理解、好交朋友,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树立正确的成长观、人生观和友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通过沟通交流、彼此了解,达到理解和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目的,这对于调适情绪会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显著加快。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加强和改进高校理论宣传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增强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当前理论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师生思想实际,优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用好新媒体技术,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打通理论宣传深入人心的“最后
独龙江乡在实现全面脱贫后,面临如何立足群众自身的意愿、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禀赋,构建内生发展局面的问题。从实践逻辑来看,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过渡的过程也是农村发展从主要依靠外部驱动逐步转向内外结合,最终形成农村内生发展形势的过程。独龙江乡内生发展道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把握好内生动力与外部扶持的关系,利用好后发展优势以及适时调整“扶志”和“扶智”的力度,为内生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厚植内生发展的信念,坚持
本文着眼于互联网情境中的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以红色文化的内涵为理论分析出发点,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两方面着手对传播现状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进互联网时代下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发展,增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
<正>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人、物、事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我园积极转变课程资源观,深入探讨“儿童本位”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学——转变观念根据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需求,基于现状分析存在的困惑,我园通过业务学习、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了解资源地图建构方法、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等,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