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类胚胎性疾病是一类由多病原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可造成禽胚发育受阻,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等现象,导致养禽业的重大经济损失。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饲养120万套肉种鸡,共分12个分场)第2、3、5分场的种鸡群所产种蛋明显的出现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鸡出现呼吸道症状,饲养到30d左右时,大肠杆菌及新城疫病毒等的感染率明显升高,鸡只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其他分场未出现类似情况,由此推测该病与种鸡群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引起该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的原因,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查,并对其主要病原进行PCR检测,为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3部分:一、规模化种鸡场胚胎性疾病病原学研究2004年6月份以来,山东某一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孵化场出现胚胎死亡、弱雏增多,孵出的雏鸡30d左右出现免疫应答不良、生长缓慢等症状。通过对该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场第2、3、5分场产蛋鸡及其所产种蛋孵出的1d商品雏鸡、30~40d商品鸡的血清抗体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病毒性关节炎病毒(VAV)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67%、3.00%,鸡白痢、鸡败血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鸡大肠杆菌和禽波氏杆菌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3.59%、12.69%、8.10%、19.62%、37.14%;从死亡鸡胚、肉仔鸡弱雏和死雏、商品育成鸡等内脏器官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分离到禽波氏杆菌(62.60%)、大肠杆菌(51.50%)、沙门氏菌(26.30%)和支原体(26.67%)四种病原菌及CIAV、VAV两种病毒。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禽波氏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及CIAV、VAV共感染种鸡后,由种蛋垂直传播到鸡胚、雏鸡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