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的扶贫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贫困地区范围正逐步缩小,贫困人口的广度与深度明显减小,民族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完善。但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依旧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制约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矛盾依旧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云南省昭通市既是云南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又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地区。区域性的慢性贫困问题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昭通地区发展的先导性条件是要解决当地的慢性贫困问题,本文以云南省昭通市为切入点,分析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慢性贫困深层次障碍,并利用数据计量查找其的宏观和微观原因,提出针对少数民族生态脆弱区贫困问题的建议措施。同时,依据国务院出台的《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及其他的针对乌蒙山片区的扶贫规划、文件,以解决制约昭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即慢性贫困为主体研究方向。通过选取地区整体贫困状况和典型贫困县的系统分析,并运用了耦合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地区经济发展与慢性贫困扶贫减贫之间的联系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分析慢性贫困发生根源和其特殊的贫困状况。对昭通地区慢性贫困状态况进行全面地、系统地、量化地分析,突出关键节点,并针对现有的昭通地区的扶贫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该地区整体的扶贫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借鉴和帮助,探求适合昭通地区的扶贫攻坚优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