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有效的碳减排机制和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该论文为探讨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能力进行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本文对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应用情景分析对未来能源消耗量进行预测。然后,本文构建包含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碳汇能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的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TOPSIS法测度2005、2010、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减排能力,利用障碍因子模型测算各省市的碳减排障碍度,运用四象限矩阵散点图对各省市的碳减排状态进行分类并探讨相应的碳减排路径。最后,从长江经济带和区域角度提出碳减排策略。综合研究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人口数量、人均GDP、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正影响因素,城镇化率是碳排放的负影响因素,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2)不同情景下长江经济带未来能源消耗量预测值有较大差距,表明碳减排空间较大,下游地区可能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从碳减排能力整体得分看,下游省市碳减排能力远大于其他省市,且省市间差距在减小;从碳减排能力子系统得分看,下游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能力强,上、中游碳汇能力强,上、下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强;(4)从子系统障碍因子看,下游省市主要障碍因子是碳汇、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其他省市主要障碍因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从指标层障碍因子看,影响最大的因子来自碳汇和社会发展能力;(5)碳减排路径的规划要考虑碳减排能力与碳减排障碍度,下游省市应为改善型——成熟型,其他省市应为落后型——改善型——成熟型。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五个维度选取解释变量扩展了传统的STIRPAT模型,二是测算了碳减排能力与碳减排障碍度,为碳减排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三是将四象限矩阵散点图引入碳减排路径规划,对碳减排状态进行分析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