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属直翅目(Orthopter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我国北方草原以及相邻农牧交错区域的优势蝗虫之一,近年来主要以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病原微生物防治。本文通过研究亚洲小车蝗在自然条件下的产卵行为和室内条件下影响卵孵化的因素,以期明确亚洲小车蝗产卵与孵化的适宜条件;研究绿僵菌侵染后,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体温变化情况,明确亚洲小车蝗对绿僵菌侵染后的体温响应,旨在为亚洲小车蝗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被、方位及土壤含水量对产卵的影响植被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块数和卵粒数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亚洲小车蝗平均产卵块数和卵粒数在糙隐子草中最高,分别为0.76±0.06和15.47±1.34,显著高于克氏针茅、羊草和冷蒿(P<0.05);其次为克氏针茅中的平均卵块数(0.42±0.06)和卵粒数(7.53±1.34),显著高于羊草和冷蒿(P<0.05);冷蒿中的平均卵块数(0.14±0.06)和卵粒数(2.67±1.34)最低,但与羊草中的平均卵块数(0.15±0.06)和卵粒数(2.75±1.34)差异不显著(P>0.05)。方位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块数和卵粒数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P<0.01),亚洲小车蝗产于南边的平均卵块数(0.45±0.04)和卵粒数(8.47±0.95)均显著高于北边的平均卵块数(0.28±0.04)和卵粒数(5.75±0.95)。方位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亚洲小车蝗产卵块数和卵粒数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P<0.01),南边的平均卵块数和卵粒数中,高含水量条件下的平均卵块数(0.64±0.12)和卵粒数(12.20±2.46)均最多,其次为中含水量条件下的卵块数(0.44±0.08)和卵粒数(7.64±1.42),最低为低含水量条件下的卵块数(0.28±0.09)和卵粒数(5.56±2.00),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2.土壤类型及其含水量对卵孵化的影响土壤类型对亚洲小车蝗卵孵化历期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孵化历期在棕钙土中最短(3.6±0.2 d),显著短于黑土和砂土(P<0.05)。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亚洲小车蝗卵孵化率的影响呈极显著水平(P<0.01),亚洲小车蝗卵孵化率在棕钙土中最高(42.5%~61.4%),其次为黑土,最低为砂土。棕钙土中,10%~20%含水量处理的卵孵化率(60.3%~61.4%)显著高于5%处理(42.5%);黑土中,15%~20%含水量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49.8%~42.7%;砂土中,5%处理的卵孵化率(3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2.9%~19.8%)。在3种不同土壤处理下,亚洲小车蝗卵的孵化均集中在前3 d,相对孵化率达到73.1%~98.0%;砂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1 d达到高峰,棕钙土和黑土的相对孵化率在第2 d达到高峰。3.死亡亚洲小车蝗各部位出菌率对死亡亚洲小车蝗进行湿度培养,其出菌率达到62.6%,其中后足的出菌率最高(26.53%±2.63%),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但与前足(20.69%±2.22%)和中足(20.37%±1.94%)差异不显著(P>0.05);口器的出菌率最低(6.14%±1.93%),显著低于前中后足(P<0.05),但与其他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4.绿僵菌侵染后亚洲小车蝗的体温响应侵染的亚洲小车蝗体温早上5:00~7:30有5天高于未侵染亚洲小车蝗;其中第8d,侵染的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与未侵染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差值显著高于其他天数,达到1.56±0.40℃,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发热现象。中午12:30~15:00有9 d侵染的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高于未侵染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表现出行为发热现象,其中第6 d,侵染的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与未侵染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差值最大为4.11±0.77℃;第7 d侵染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与未侵染亚洲小车蝗的平均体温差值最小为0.51±0.70℃,但各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