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的演变是其中之一。中阿关系从60年代的亲密友好,发展到70年代的交恶破裂,可谓是跌宕起伏。意识形态因素在中阿关系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阿因意识形态趋同而结成同盟,又因意识形态对立走向分裂。目前,学术界有关中阿关系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对中阿关系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意识形态因素对中阿关系从亲密走向破裂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中阿因意识形态趋同结成同盟。1961-1979年,是中阿意识形态高度认同期。此时,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中阿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第二,中阿共同反对南斯拉夫、苏联“修正主义”;第三,中阿都崇尚革命思想,号召“世界革命”;第四,中阿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国内开展“思想文化革命”。60年代,中阿意识形态同一性中蕴含着差异性。在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背后,双方在意识形态及外交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为以后双方意识形态矛盾对立埋下伏笔。差异性与同一性是对立统一的。随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阿两党、两国领导人对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做出不同判断,对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做出不同选择。中国开始放弃传统外交观念,对外政策侧重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并逐渐摆脱极“左”思想,改变斯大林模式,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阿尔巴尼亚仍固守冷战思维,把意识形态作为划分敌我的唯一标准,坚持斯大林模式不变。中阿意识形态呈现矛盾对立状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主张在国际上联美反苏,阿尔巴尼亚则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第二,中国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思想,阿尔巴尼亚持批判态度;第三,中国改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粉碎“四人帮”,阿尔巴尼亚反对中国的做法;第四,中国摒弃斯大林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阿尔巴尼亚仍坚守斯大林模式。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意识形态通过界定国家利益从而影响一国的对外政策。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阿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导致两国在外交实践中的尖锐对立。其中,双方围绕中南关系改善、中苏边界谈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对立最为典型。中阿意识形态对立瓦解了当初双方结成同盟的基础,致使中阿在外交上尖锐对立,再加之双方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面的纠纷,中阿关系最终走向破裂。由于学术界对中阿关系演变关注甚少,故本文的写作可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中阿关系演变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分析,还有利于正确认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中阿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