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草)是为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此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对涉及的农户、地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经济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选择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试点偏关县为研究对象,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方和农户两大主体利益出发,重点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给偏关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应该如何以退耕还林(草)工程为契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来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地方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价,得出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第二,对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农户的关联分析,主要利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当地农户年收入、年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通过Logistic模型,对农户保持退耕还林(草)成果意愿进行了分析,发现退耕还林(草)成果得以保证的关键是加大政府的资金、技术、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只有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农户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农户保持退耕还林(草)意愿的积极性才越高。第三,分析总结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地还林后在林木管护机制、存活率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也剖析了此工程与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相互制约作用。第四,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为保证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种优惠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利用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