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逆热致变色的正二十二烷/二氧化硅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ry_pup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类新型智能材料,其颜色变化是由温度改变导致相态转变所引起的。功能材料在新材料领域占据比例超过85%,它们也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热点。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环境稳定性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循环可逆变色。为克服以上问题,本文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将其吸附在无机外壳相变微胶囊的表面,然后在外层聚合一层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壳,制备具有热能存储和热致变色双功能的微胶囊。通过调控各组分的质量比实现热致变色和相变过程的统一,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变化直观的展示内部相变材料的储能或释放能量状态。本文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Si02为无机壳的相变微胶囊,借助硅烷偶联剂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表面修饰,之后利用巯基自组装热致变色复配物,然后聚合一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我们对实验样品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能谱(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化学分析证明了热致变色复配物在二氧化硅外壳表面的成功固载;相变储能性能分析表明热致变色相变微胶囊的结晶焓为121.1J/g,熔融焓为125.5J/g。对比热致变色复配物和热致变色相变微胶囊,研究发现热致变色相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形态稳定性和可逆变色性能。通过表征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变色温度和正二十二烷的相变温度,研究表明热致变色复配物能够有效通过颜色变化表示内部核材的储能或释能状态。综合实验结果,研究表明本实验所制备的热致变色相变微胶囊表现出了良好的可逆变色性能、循环稳定性、形态稳定性、环境耐受性以及相匹配的温度指示性能,这主要得益于相变储能材料发挥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外部复配物的热致变色特性。此类双功能微胶囊除传统的热能存储,还具有热致变色功能,在提前预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热传感器、建筑涂料、食品和医药包装以及各种新兴应用中。
其他文献
背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然而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尽管目前CD19 CAR-T在治疗CD19阳性的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中己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经传统CD19CAR-T治疗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制备一种新型CAR-T抗B细胞恶性肿瘤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筛选的CD19纳米抗体,构建基于纳米抗体的 CD19 CAR-T
随着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中国对外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政策的大力号召和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出,不仅我国近两年的出口增长量持续回升,我国企业对贸易融资的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 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实验组,检测各组肺组织A
目的:观察头皮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治疗45例面中部骨折患者。结果:45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肿形成和感染症状。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面部
研究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异质性血液癌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和骨髓干细胞移植,但化疗的特异性和配型的成功率均较低,因而患者的治愈率并不高。基于此,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