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比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探讨其各自的诊断价值。2、定量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64例(69个病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SCT、MRI特征,并对影像表现不典型病灶进行漏/误诊原因分析。2、对临床疑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行双源CT灌注扫描,定量分析20例(26个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BF、BV、PS、MTT、TTP及TTS等灌注参数,统计分析肿瘤区与非肿瘤区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绘制TDC曲线,进一步了解该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各灌注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1、在64例p NETs患者中,56例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共60个病灶,漏诊6个,敏感性为90%(54/60),其中27个病灶平扫呈均匀等密度,余27个呈等低混杂/稍低密度,其中5个病灶伴有散在点状、线样或结节状钙化,增强扫描25个病灶富血供,强化均匀,20个富血供,强化不均匀,9个乏血供,7个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呈囊实性改变;8个病灶边界模糊,局部浸润,累及周围脂肪间隙、血管及神经组织等;8个病灶出现肝转移,其中1个累及胆囊和胆管,2个合并腹膜后转移;2个出现胰管扩张,1个出现肝内外胆管扩张,2个伴潴留囊肿形成。64例中,33例进行了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共37个病灶,漏诊4个,敏感性为89.2%(33/37),33个病灶平扫均呈稍长/长T1信号,2个呈短T2信号,1个呈等T2信号,余均呈稍长T2/T2信号,MRI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程度与MSCT基本一致。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MSCT及MRI扫描。病理结果显示,G1级37个,G2级24个,G3级8个。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1、G2、G3三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G1、G2的直径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G1、G2的直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G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将26个病灶的BF、BV、PS、MTT、TTP及TTS均值与邻近正常胰腺组织的BF、BV、PS、MTT、TTP及TTS均值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BF、BV、MTT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S及TTS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各个灌注参数的ROC曲线,其中BF、BV及P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3、0.886及0.752,均大于0.5,而MTT、TTP及TTS的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结论1、常规MSCT或MRI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影像表现典型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可提高不典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2、CT灌注成像不仅可以提供常规多期增强CT检查所能观察到的组织器官及病变的形态学信息,还可以通过连续动态观察组织器官及病变区造影剂的流入流出过程,精确了解病灶的强化程度及方式,同时还可防止小病灶的漏诊以及避免因常规CT采集期相不准而漏诊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CT灌注成像通过定量分析组织器官及病灶的灌注参数,更进一步地了解病变的血管分布、血供情况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情况,为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分级及治疗疗效提供定量信息,同时还可以指导临床制定针对pNETs的最佳扫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