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耐旱基因挖掘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频发的干旱成为限制玉米生产及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玉米响应干旱的分子调控网络对改良玉米的耐旱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两个具有不同耐旱性的玉米品种在田间进行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在转录组水平对两个材料叶片的干旱分子调控网络进行研究,以发掘玉米耐旱的重要调控因子和耐旱候选基因。通过对同一材料的水旱区样品进行比较,发现在耐旱材料和不耐旱材料中分别有555和2558个特异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基因,并且在耐旱材料中大多数胁迫响应基因上调表达。对耐旱材料的特异响应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其功能主要为“response to stimulus”,“response to stress”和“transcription regulator activity”等。通过对同一胁迫条件下的两个材料进行比较,发现有4700、4748、4403和4288个基因,分别在中度干旱、重度干旱、中度干旱水区对照和重度干旱水区对照环境下表现为遗传性差异表达。对这些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具有“response to stimulus”,“response to stress”,“response to abiotic stimulus”和“response to endogenous stimulus”功能的基因显著富集。这些结果说明胁迫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响应或遗传性差异表达可能是材料间耐旱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转录因子在耐旱材料特异胁迫响应基因和两个材料间遗传性差异表达基因中显著富集,包括耐旱材料特异响应的20个转录因子基因和两个材料间遗传性差异表达的22个转录因子基因。这些转录因子基因在今后玉米耐旱育种中可能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研究解析了玉米耐旱的分子调控网络,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和玉米耐旱性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委蛇"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召南·羔羊》,在典籍传抄与引用过程中,其词形产生异变致使出现"一词异形"现象,至今其"一词异形"数目在联绵词中称最。本文根据"委蛇"具体异形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都市已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城乡
针对广东电视传媒产业分析,我们知道电视传媒之间竞争的,包含很多因素,比如潜在进入者、可替代产品、客户、供应力等,从这几个角度入手分析。在本文中,笔者从产业机构入手进
明代 ,中国民间色彩民俗的显著特点是 :虽然统治者曾严格规定老百姓使用色彩的等级制 ,但至其统治的后期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原因 ,这种制度都被无情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位女性主义意识从缺失到觉醒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凯蒂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原因,从而反映出女性伟大的精神
通过某沿街店面火灾事故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充分认识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健全一整套火灾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为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制定一系列
提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人们必然要列举"四大发明",即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实际上,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的历史教科书编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起体现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的开设就体现了这一改革亮点,实现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
古代浙东的民间造物──越窑瓷器,自东汉以来即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在汉晋时期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贮器、盥水器、灯具、卫生用具和随葬冥器等各类生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