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自行车比赛是一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长时间耐力性项目,比赛距离一般为30-40公里,对运动员的控车技能、速度、爆发力和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我国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我国奥运战略中的潜优势项目。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要快速取得突破,必须加大对该项目的科研公关,积极探索项目特征和训练规律,总结优秀运动员训练的成功案例。基于此,本文欲以我国优秀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李洪凤作为研究个案,归纳与总结其年度训练中具有普遍价值的训练经验和参赛模式,为其后续训练提供科学建议,也可以为年轻运动员培养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我国优秀女子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李洪凤年度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重点研究李洪凤2019年度的训练模式与参赛安排、训练内容及其负荷结构、训练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员李洪凤2019年围绕巴塞罗那国际奖杯赛、亚锦赛和全国锦标赛安排训练,采用单周期三高峰训练模式,年度大周期由6个中周期35个小周期构成,共计参赛9次。全年训练与竞赛交替安排,每个中周期都有参赛任务,其中第3、6、8中周期分别参加1次大赛。2.李洪凤2019年度训练内容相对固定,每周都安排公路有氧耐力、力量素质和专项速度、专项耐力和技术训练。有氧耐力采用70-220km公路持续骑行训练,专项耐力训练采用10-40km持续训练法,专项速度采用不同组数的固定距离或固定时间的间歇训练,专项技术一般采用变换训练法或循环训练法进行前轮控制、前轮刹车、越过障碍、上山站立、转弯、跳过障碍、下山、选档和速比训练。3.李洪凤2019年度训练负荷适中,量、强度和密度搭配合理。训练周增量而强度基本没有变化,赛前周减量增加强度,恢复周训练强度和量都逐渐减小。身体素质和公路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65%-75%,专项速度和技术训练时的强度为76%-85%,赛前训练强度达到86%-100%;训练密度适中,6个中周期训练密度平均在70%-80%之间。4.李洪凤2019年训练过程中,每月对肌酸激酶、血尿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睾酮及皮质醇等指标进行监测,严格控制训练负荷,合理调控运动训练负荷,获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建议高水平运动员科学监控训练负荷,提高训练的科学化。5.随着赛事的日益增多,优秀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多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进行训练。在赛练关系的处理上,李洪凤的年度训练为其他运动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依据,就是以大赛为核心的单周期多高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