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与金属纳米复合薄膜非线性导电及光学性质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t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纳米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大块物质的差异性,受到了诸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广泛研究。很多金属元素的易结晶性质,都导致在制备膜材料时,特别是薄膜厚度达到纳米数量级时,大多数情况下薄膜样品是由非晶颗粒、微晶颗粒堆砌而成。如果为了改善颗粒之间的导通性质或者增加电阻率,势必会在制备薄膜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其他不导电材料,甚至添加一些功能性元素,来提升或者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因此薄膜材料的电、光学性质必将与金属类型、粒径大小,薄膜厚度和配体物质类型,以及制备工艺等因素有关。本文探讨了金属纳米颗粒薄膜以及与有机小分子荧光材料纳米颗粒薄膜的电光学性质。本文采用低真空溅射方法制备出纳米金颗粒结构复合薄膜。通过调节金属薄膜厚度、是否退火以及复合物质的类型等方法来实现了溅射法制备纳米金粒子的荧光性质可调。通过样品的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实验表征图谱发现,在有复合物质存在时并且不进行退火,溅射时间越短,粒径尺寸越小,复合物质对金粒子颗粒聚集有控制作用。经过退火之后,粒径明显增加。拉曼散射光谱(RSS)图谱表征发现,纳米金与复合物质发生一定的反应,形成有特殊拉曼峰的新结构物质。UV-Vis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的复合薄膜对紫外吸收的能力有一定差别。我们从荧光发射光谱结果得到,荧光强度和效率与复合物质,是否退火以及厚度有关。SEM,I-V和荧光发射光谱等实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真空蒸镀方法制备纳米铝薄膜中的铝是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尺寸大约在30-60纳米之间,纳米颗粒之间的的间距约为1~10纳米。采用模拟计算得到伏安曲线和实验测到的结果趋势上基本吻合。实验中发现,当样品的厚度较薄的时候(30纳米以下)则表现出非线性电学特性,当厚度达到30纳米以上时则其性质和大块金属的曲线走向接近。纳米荧光发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铝对有机物DPO的结构有一定影响,导致其荧光性质的发生一定的改变。
其他文献
利用单分子来构建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电子器件已经成为当今微电子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对单分子电学特性的测量和对单分子器件的研究已经成为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再生能源如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了人们更加注重于探索具有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各种储能设备用来转换和存储这些可再生能源。在众多的能源存储设备中,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污染小等优点,是目前理想的存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将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生物
在夸克模型中没有出现胶子的身影,但是在量子色动力学(QCD)中,胶子扮演着极度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胶子带有“色荷”的事实表明胶子同夸克一样也能作为强子的价元。因此我们开
二氧化锡晶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光学性能以及机械性能,在物理化学以及光学工业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研究Sn O2(110)表面吸附NO时发现,体系的键长和电子结构在吸附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此之外,改变催化剂表面氧浓度的情况下,Sn O2晶体对氮氧化物的催化效果也不相同,这是由于催化剂表面上的氧含量变化改变了氮氧化物的周围电子结构。又由于二氧化锡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以及掺杂后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