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代表形式,过去一直以包容、开放的形态为市民提供社会文化服务。但在新千年,网络文化消费渠道兴起、城市地租骤增、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变动等因素的交织下,实体书店经营进入“寒冬”。历经数年“酷寒”,国家“全民阅读”政策、各级政府的实体书店扶持为实体书店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政策层面,出版物免增值税、书店免租、现金资助等为实体书店经营提供了直接帮助,上海市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市规划,看似使实体书店走上多元发展,共同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新通路。但在实践层面,文化产业的资本化使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资本进入实体书店空间生产之中,在上海孕育了一批主打文化消费体验的新型体验式书店。在作为本文案例的Y体验式书店中,经营者宣称其接受了政策资金扶持,要打造市民共享的城市文化空间,但符号消费、隐性排斥常存其中,市民能否融入Y体验式书店与其经济、文化资本数量画上等号。实体书店出现了政策与经营的未预期后果,即成为了区隔化的空间。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和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作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政策文本、新闻与统计年鉴的分析和对Y书店中店员、顾客以及不愿进入Y书店的读书者的访谈,探讨了在实体书店转型中,多方参与的空间生产是如何完成的;在政策构想与资本实践的矛盾下,实体书店产生了哪些区隔现象;最后对区隔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制度、社会、个人层面的三维透视。本研究认为Y书店在获得国家扶持之后,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从城市边缘转入高端商业广场,以景观化与艺术化作为空间构造的核心特征,为其以“小资”作为核心的目标顾客打造文化、艺术体验的空间。全新的书店理念造就了市民对Y书店空间想象的转变,Y书店也用空间付费、知识付费、会员制与贩卖身份等方式构造了空间的经济与文化门槛。究其原因,制度上的文化产业资本化,在文化领域释放了资本逻辑,上海对实体书店的规划也因未设限制而存在疏漏;社会层面,资本展开了新一轮对文化空间的控制,以消费主义取得对空间的合法化征服,迎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催生的新中产阶层消费趣味;而在个人层面,则是不同阶层消费观分异带来的不同的“货币投票”能力与新时代实体书店认知变化共同催生了区隔现象。最后,本文尝试对当下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正功能,以及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空间区隔与空间正义这一无法逃避的矛盾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