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科技政策、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甚至严重制约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在科技进步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并为下一阶段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要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发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有正确的科技思想来指导科技实践。系统研究建党以来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过程,并比较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科技思想的异同,评价其成败得失;以历史为明鉴,以现实为考量,对新世纪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主要政策措施等提出参考性建议。因此本选题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关于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学术界多侧重于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而对科技思想尤其是对党的科技思想研究很不够。而且,对党的科技思想研究一般仅限于对党的领导人在某个历史时段的个体研究,鲜有人对建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科技思想及实践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时段,以马克思科技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科技思想演进发展为主线,以党带领全国人民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实践为依托;重点探讨某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现实原因、指导思想、主要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对其得失成败、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新世纪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对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研究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形成及其与实践的初步结合。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分析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冲击,来探寻党的科技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其次,对建党前后党的创始人的科学思想进行梳理,探讨其对党的科技思想形成产生的理论影响;第三,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初创、形成和科技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时期党采取的发展科学技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并研究其对建国初期的影响。第二章研究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党的科技思想曲折发展及其对实践的影响。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确立了“科学为人民大众”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出了“向科学进军”号召,制定了国家科技远景规划;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改变了中国科学技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并在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本章的三、四节着重研究了党的“技术革命”思想,客观分析了从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评述了科学政治化思潮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第三章研究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党的科技思想发展深化及其对实践的指导。这一时期党的科技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成功与失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它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核心,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阐明科学技术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意义;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体系,指导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实践活动。第四章研究跨世纪党的科技思想深化创新及其对实践的引领。这一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深刻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标志,并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民族兴衰的高度;形成了跨世纪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体系,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第五章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科技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按照历史的轨迹对建党以来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在本章将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对科技本质功能的认识、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等方面进行横向、客观地比较,探寻党的科技思想演进规律。第六章是历史启事与现实考量。联系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并从中寻求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历史研究表明,党的科技思想的演进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曲折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本章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科技发展取向、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路径与科技价值指归四个方面,来反思前人所走过的弯路、探讨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党明晰制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和措施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表明:1、在科学和民主精神感召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科学技术有着不解之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并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状态下开展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虽然党的科技思想经历了曲折,但党的科技思想始终在正确轨道上不断发展、深化和创新,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指导着科技实践活动,出现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三个“黄金期”,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3、尽管党的主要领导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但他们的科技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追求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其价值取向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努力探索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时代特征。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的有机整体,是立足于马克思的科技观并与时俱进的产物。4、以史为鉴,实现21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健康和持续的发展。首先,要保持科学技术稳定发展的政治环境,重视“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以利于科学技术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其次,应将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第四,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以实现科技价值的最终指归。5、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产生、演进和发展,离不开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因此,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支配和影响了中国科技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