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权主义思想是在女权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女权主义思想历来以抨击经典和权威著称。西方理论界对它颠覆父权文化和传统的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模式,消除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司空见惯。它以文学文本和女性文学为其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实践;以女性经验和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重建女性自我意识,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赞扬女性对社会文化做出的贡献。通过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内容题材、艺术类型、话语方式、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的重新阐释和解读,修正了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假设,建构了自己的批评理论体系。并且它从妇女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来审视女性的创作,确立了女权主义思想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论文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伍尔夫自身提出的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在一系列作品创作中体现的女性立场进行探讨,其中以著名的文论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为典型代表。 在第一章中,由于受到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女权运动的影响,伍尔夫在创作中以妇女向父权制传统挑战为目的。努力寻求男权社会压制下的女性文学传统,并认为正是女性自我排斥和自我丧失导致其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呼吁重建女性的自我意识。 在第二章中,论述了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展示的女性意识,包括作品的文章内容、创作题材、人物性格、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从她初期的作品直至后期成熟的代表作,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和文学空间的缺乏,以及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而通过对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圣母形象拉姆齐夫人由“天使”形象到自卑直至理性的分析和边缘人物莉丽由困惑、反抗演变成觉悟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剖析、两者之间的对比以及边缘人物对权威人物的颠覆,体现了伍尔夫艰难的心路历程,实现了她对女权主义思想和信念不懈地追求;并且以《一间自己的屋子》和《到灯塔去》为例,阐述她对女性话语方式的选择更是彻底摒弃了父权文化统治下传统的表现手法。女性的第一人称的理论主体,暗喻、虚构和象征的内在意象,间接内心独白的述事视角,心理情感的重点描写,以及女性话语言的独特运用,充分表达了伍尔夫背离父权文化的文学观,树立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旗帜。 最后,伍尔夫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将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模式演变为调和直至融合,最终达到“双性同体”的境界,这是当代的女权主义者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萌芽状态,为以后出现的英美女性文学批评、法国女性文学批评等诸多文学批评形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