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潮流和趋势。现行的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更加推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此背景下,很多国家为了寻求发展纷纷参与了双边或多边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2009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与海合会在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海合会的石油储量十分丰富,而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且原油的对外依存度极高,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的石油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与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4轮自贸区谈判,已经在货物贸易的大多数领域达成共识,并启动了服务贸易谈判。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建成,将增进和巩固我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使我国获得更加广阔、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成为加强“南南合作”的典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文章以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了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基础,系统考察了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产生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关税同盟理论、自由后贸易区理论及其他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说明。并以此为铺垫介绍了海合会的基本情况、双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继而研究了建立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从两国的贸易、投资角度分析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现状,分析了双边的经济开放程度和贸易强度,指出中国与海合会的经济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从而得出建立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结论。接下来重点分析了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的经济效应。先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从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最后对其调整成本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中国与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双方都十分有利的结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建立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障碍和对策建议。障碍包括:中国与海合会的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海合会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和经济结构的雷同及大国的影响。对策建议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组织机构,灵活处理困难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加强与大国的沟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