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目前定点充电桩的充电方式具有耗时、不安全、接口不统一等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给方式——无线电能充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新型供电方式不仅能够克服充电桩充电的缺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较高的用户体验感等优点。国内外对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无线传输能量的过程中,电磁暴露对周围生物体是否会造成安全影响,是制约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也处于空白。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对生物体的影响研究,本文做的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从电磁暴露对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满足电磁安全限值的必要性。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代表性的电磁防护安全标准—GB8702-2014,ICNIRP-2010和IEEE-2010在工频和射频两种频率范围内的暴露限值,并对GB8702-2014,ICNIRP-2010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频段内的公众暴露安全限值进行对比。2.要研究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人体的电磁感应分布情况,首先通过构造有限元仿真模型对不同输出功率的谐振线圈在三维空间的磁场分布情况进行仿真并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实际车体模型、成人模型、传输线圈模型,得到人在车内外以及身体不同位置处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3.搭建了一套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实验样机并且制定了一套关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电磁暴露强度的测量方法。实验过程采用三维电磁辐射分析仪,对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动汽车车体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选定测试点进行电磁测试。实验结果测得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分布,证实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4.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实验平台电磁暴露最大强度的位置下进行连续30天,每天暴露2小时的小鼠电磁暴露实验。结果显示并观察实验暴露前后小鼠外周血细胞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系统进行电磁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