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并指出中等收入国家在这个阶段往往很难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容易处于停滞状态,国家陷入一种劳动力成本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相竞争,科学技术无法与高收入国家相抗衡的两难境地,引发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人均GDP远超3865美元的中国已经列入高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并开始向高等收入国家行列靠拢。然而,近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然放缓,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要素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优势也在逐渐消退,““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即将面对的一次重大挑战,中国能否成功的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阐述“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中韩和中巴两组国家分别作对比,比较两组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教育程度、收入分配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异同,总结了两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为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政策建议。首先,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次,要重视教育发展,保证受教育的公平性,加强素质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再次,要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积极促进社会流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最后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实施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积极发展区域集团贸易。为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