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指前体B、T或成熟B细胞发生克隆性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用于治疗的化疗药物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以及激素等。虽然急淋化疗方案可达到较高的五年无病存活率,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强而严重影响病人愈后生存质量。急淋的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药治疗在我国临床上也有较多应用。一般认为,中药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减轻化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同时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和预防复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常用急淋治疗中药大多为复方,在治疗过程中起效慢,发挥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不明确。本论文旨在阐明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中药中具有抗急性淋巴白血病活性的化合物,为抗急淋药物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临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复方,选择了24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并利用三种白血病细胞株(REH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12;21)异位细胞、HL-60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Raji人淋巴瘤细胞),以甲氨蝶呤为阳性对照,对这24味中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活性筛选。筛选结果显示栀子、绵马贯众和半枝莲三种中药具有较好的抑制REH细胞株增殖的作用。然后,本文以活性筛选为指导,采用多种纯化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技术(IR,EI-MS,ESI-MS,1H-NMR,13C-NMR,HSQC,HMBC)分别对三种药材的乙醇提取物中的活性部分进行了分离。在栀子的活性成分研究中,本文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ZZ1),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ZZ2),熊果酸(ZZ3),D-甘露醇(ZZ4),栀子苷(ZZ5),去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ZZ6),京尼平-1-β-龙胆苷(ZZ7),鸡矢藤次苷甲酯(ZZ8)。其中化合物ZZ3对三种白血病细胞增殖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REH急淋细胞系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为7.5μg·mL-1。熊果酸可能为栀子中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对绵马贯众的活性成分研究中得到了10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8个,结构分别是二十五烷醇(GZ1),3-Methyl-butyrylphloroglucinol(GZ3),3-羟基-二十七烷醇(GZ4),黄绵马酸AB(GZ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GZ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GZ7),B.谷甾醇(GZ8),norflavaspidic acid AB(GZ9)。其中化合物GZ6、GZ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GZ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间苯三酚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REH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为绵马贯众中抗急淋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化合物GZ3活性最强,IC50值为8.0μg·mL-1,另外化合物GZ5和GZ9的IC50值分别为35.3μg·mL-1、32.2μg·mL-1。半枝莲的活性成分研究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羟基-二十七烷醇(BZL3),4′-羟基汉黄芩素(BZL4),绿原酸(BZL5),干层纸素-A(BZL6),柚皮素(BZL7),汉黄芩素(BZL8),黄芩素(BZL9),胡萝卜苷(BZL10),槲皮素(BZL12)和黄芩苷(BZL13)。其中化合物BZL3和BZL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半枝莲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REH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因此黄酮类成分可能是抗急淋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4′-羟基汉黄芩素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为13.9μg·mL-1,另外化合物BZL5和BZL7的IC50值分别为40.1μg·mL-1和43.0μg·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