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懂外文,却依靠合作者口传,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多产翻译家。其译作不仅为中国人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打开窗口,还引进了新思想、新文体和新的文学表现手法,深受许多中国人尤其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然而,他政治思想上的保守,对古文的卫道,后期不够严谨的翻译态度,以及误译,尤其是他随意的增删改写,又使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本文依托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创造性转向”的相关理论,探讨林纾的翻译中经常被忽略的创造性成份。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林纾翻译现象和林纾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的大致安排。
正文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前人研究林纾及其翻译的角度和观点,打开本文的研究空间。
正文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铺垫,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创造性转向”,认为:在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约束下,译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试图挑战、超越这些约束。因此,他改写或操纵原作,以使原作适应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或者试图保留原作和原文化中的异质成分。
正文第三章从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探讨林纾翻译创意之渊源,包括林纾的个性、思想意识、诗学,以及他的文学创作和绘画特长,尤其注意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抗性、当时中国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社会矛盾以及林纾本人矛盾的性格,来证明林纾翻译创意的不可避免性。
正文第四章深入探讨了林纾的译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举例说明并赏析林纾翻译的创意成分。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林纾的创意翻译做了总结,并提出本论文的理论贡献。结论指出,西方文化和文学,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读者群,以及林纾本身的双重个性反复交织,驱使他采用创意翻译的方法来求得各种张力间的平衡。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他的文学才能,以及他为适应中国文化和中国读者群的需要而对原作有意的改写,使其译作可读性更强、更容易被接受。正如寒光所说,“中国的旧文学当以林氏为终点,新文学当以林氏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