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约束之下求平衡:林纾翻译创意重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懂外文,却依靠合作者口传,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多产翻译家。其译作不仅为中国人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打开窗口,还引进了新思想、新文体和新的文学表现手法,深受许多中国人尤其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然而,他政治思想上的保守,对古文的卫道,后期不够严谨的翻译态度,以及误译,尤其是他随意的增删改写,又使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本文依托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创造性转向”的相关理论,探讨林纾的翻译中经常被忽略的创造性成份。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林纾翻译现象和林纾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的大致安排。 正文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前人研究林纾及其翻译的角度和观点,打开本文的研究空间。 正文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铺垫,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创造性转向”,认为:在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约束下,译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试图挑战、超越这些约束。因此,他改写或操纵原作,以使原作适应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或者试图保留原作和原文化中的异质成分。 正文第三章从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探讨林纾翻译创意之渊源,包括林纾的个性、思想意识、诗学,以及他的文学创作和绘画特长,尤其注意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抗性、当时中国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社会矛盾以及林纾本人矛盾的性格,来证明林纾翻译创意的不可避免性。 正文第四章深入探讨了林纾的译作《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举例说明并赏析林纾翻译的创意成分。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林纾的创意翻译做了总结,并提出本论文的理论贡献。结论指出,西方文化和文学,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读者群,以及林纾本身的双重个性反复交织,驱使他采用创意翻译的方法来求得各种张力间的平衡。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他的文学才能,以及他为适应中国文化和中国读者群的需要而对原作有意的改写,使其译作可读性更强、更容易被接受。正如寒光所说,“中国的旧文学当以林氏为终点,新文学当以林氏为起点。”
其他文献
日本人在认识和表达事物时,喜欢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并将其直观地、不加修饰地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会话中还是书面表达中他们都喜欢大量地使用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迄今已有30余年,研究外语策略培训在最近几年开始成为热点。以往研究得比较多的是认知策略培训,最近几年的趋势是研究元认知策略对于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提高
意识是人类灵魂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将人类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因此意识和潜意识就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十九世纪后期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开始盛行。詹姆斯.乔伊
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通过描绘一对无名的父子艰难求生于核灾难之后的世界,创造了一个语言死亡、历史终结以及个体消逝的破碎的末日世界景象。这对父子在
莎士比亚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推崇,有时被称作全英国或者全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有时甚至被视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