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黄河后套平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引黄灌区,但是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该区域成为了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和多时相的技术特点,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土地盐碱化遥感调查中,选取合理有效的提取手段是关键。本文以后套平原1973年MSS、1987年TM、1995年TM、2006年TM和2015年ETM+等5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影像校正、增强等图像处理基础上,选择非监督分类中的IsoData方法、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分类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研究区的遥感影像进行了详细的盐碱土解译和图像分类,并结合野外验证和卡帕系数等评价指标对各种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总结了近40年来后套平原盐碱土类型分布范围及其变化特征。在对各年度盐碱土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统计和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对研究区盐碱土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在干旱区土地盐碱化反演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分类效果,在具体实践中,结合实际影像特征采用不同的非监督分类方法能更好地保证分类精度;区内土地盐碱化程度在1973年2006年间呈减轻趋势,2006年2015年盐碱地比例有所上升(增幅14.61%),盐碱土地面积增加78530公顷;盐碱化主要发生在以砂质地层区域,与粘土相泛滥平原相比,粉砂相沉积物土地盐碱化更为严重;盐碱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及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有一定关系,表层土壤钼元素含量较低处(0.3×10-60.5×10-6)、深层土壤Rb/Sr比值为0.30.4的低值区、深层土壤风化淋滤系数2.02.5的高值区、含CL型浅层地下水的地表盐碱化严重;气象上,盐碱化程度与当年的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与上年度的总降水量反相关;在耕地、居民地和引黄灌渠周边区域,盐碱化程度明显加深,区内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问题严重影响灌区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是限制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深入研究土壤盐碱化特征及主控因素,并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是盐碱土治理和预防的基础。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图像分类和GIS空间分析,反演了后套平原近40年来的土地盐碱化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地盐碱化防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