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研究——以河北省R县为例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校车事故的频发,人们不知不觉的将“罪魁祸首”指向了十年前的撤点并校。当初国家实行撤点并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但是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以此为背景,通过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撤点并校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空心村”现象加剧,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扩大,学生公共安全难以保障,再就业压力加大,乡村文化逐渐消失。  本文以河北省 R县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对 R县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 R县撤点并校背景基础上探究由撤点并校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学校、家长及学生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补偿机制,建立民主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公共交通,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心理咨询室。
其他文献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世界各国为了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都在着力打造低碳城市。社区的低碳化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
农民日常生活中互助行为的变迁是反映当今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变迁的一个窗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在传统农村社会的嵌入,大量文献都将农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和金钱化看作整体趋势,这
微博出色的实时更新能力和方便快捷的操作模式,使它在众多新媒体的网络应用形式中脱颖而出,极大地转变了人们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的沟通方式。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占据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竞争已超越产品本身,非产品竞争被置于突出地位,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攻城掠地、战胜强手、提高销售额的锐利武器,受到社会各界和企业自身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在摆脱前丰盛社会这一语境的前提下,消费不再是作为生产的对立面出现在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消费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而是满足一种创造意义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兴起一股传统文化保护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南京云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与保护
本研究为探索性的定性研究,通过对同人女群体的网络田野调查以及个案深访,在自我认同的理论指导下,力求把握以同人女群体为代表的网络趣缘群体的存在形式和互动特征,试图在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