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防龋的物质基础研究——蜂房防龋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tu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龋病的有效预防都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天然药物的防治龋病研究,本课题组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中药防龋的系列研究,通过对11味中药的防龋筛选实验发现蜂房(NidusVespae)具有良好的防龋效能。在体外抑龋实验中,即使在不影响各实验菌株生长的较低浓度下也可有效抑制致龋菌的产酸,合成胞外多糖及早期黏附等致龋毒力因子,在生物膜模型中随着蜂房提取物溶液的加入,显著减少了变形链球菌在羟磷灰石片上黏附的量以及胞外基质的量,提示蜂房溶液的加入可能对菌斑的致龋化转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分离手段对蜂房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蜂房化学成分对口腔细菌的生长、代谢、黏附作用,以及蜂房化学成分对牙体硬组织的作用,并采用先进的口腔生物膜模型,研究蜂房药效成分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作用,以此对蜂房的防龋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研究。 方法:用现代的分离手段分离、提取和鉴定蜂房化学组分和化学单体,针对常见致龋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进行系统的体外抑龋实验,评估蜂房化学成分对口腔常驻细菌生长、产酸、产糖及黏附的作用;利用pH循环模型评价蜂房化学成分对牙体硬组织的作用;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于实验系统中,并在稳定的培养条件下连续培养以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并对其进行系统测试;通过对模型恒流培养室中定时给以含4mg/ml药物粗提物的蔗糖溶液,观察实验生物膜上活菌附着情况以及表面微结构,并连续观察培养系统中的pH动态反应,观察其对实验生物膜的影响。 结果:1.本实验分离得到蜂房的5个化学组分(NVE1、NVE2、NVE3、NVE4、NVE5)和4个化学单体(ZWC1、ZWC2、β-谷甾醇、β-胡萝卜甙),并首次在蜂房中分离到β-谷甾醇和β-胡萝卜甙;2.体外实验证明蜂房提取物的抑龋能力较强,在不影响各实验菌株生长的较低浓度下也可有效抑制产酸,产胞外多糖及早期黏附等致龋毒力因子,pH循环模型证实蜂房提取物NVE1对釉质脱矿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3.在生物膜模型中,与25mM蔗糖组相比,显著减少了羟磷灰石片上生物膜黏附的细菌量,通过荧光显微镜的观察也发现生物膜细菌明显减少,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具有抑制釉质脱矿的作用,提示NVE1溶液的加入可能对菌斑的致龋化转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结论:蜂房是有效的防龋天然药物,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有效防龋新药或寻找到结构新颖、生物作用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以引导防龋新药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6例就诊于厦门市口腔医院黏膜科的天疱疮患者使用以强的松为主要用药,需要时联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来探寻更好的使用激素治疗天疱疮的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于厦门市口腔医院黏膜科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6例,其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和临床体征均符合天疱疮的诊断标准。对16例患者均使用以强的松为主要要用药,需要时联用硫唑嘌呤,辅以:碳酸钙咀嚼片和维生素D滴剂来预防骨质疏松
目的:根据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早期同步移动的矫治理念,使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矫治需第二磨牙前移病例一例、需直立舌倾磨牙病例一例,讨论使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在前移、直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RT-PCR、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方法,检测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下游底物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 Kinase,p70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
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LPS对RAW264.7细胞表达破骨相关炎症因子IL-1α(interleukin-1α,白细胞介素-1α)、IL-1β(interleukin-1β,白细胞介素-1β)、IL-6(interleukin-6,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