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中国长期致力于深入推进脱贫攻艰事业,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从贫困户稳定增收、走向富裕和防止返贫、减少致贫的长期目标看,现有的政策和做法仍有薄弱环节,其中主要由于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导致相对贫困的长期延续和绝对贫困的小概率发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构筑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因此如何科学扶贫、有效扶贫,激发贫困主体脱贫内生动力,俨然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因此内源性扶贫得到广泛关注。脱贫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脱贫意愿的强烈程度和主观劳动的多少,内源性扶贫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外部的改造,注重激发贫困个体自主改善生活条件的潜能,促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脱贫动力,既解决了贫困人群思想上的贫困,同时也为减贫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供了保障,因此内源性扶贫是能够发挥可持续扶贫作用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开展的“爱心超市”正是中国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产生的内源性扶贫的成功模式,因此,通过分析“爱心超市”的发展现状,探究内源性扶贫的资源配置机制意义重大,对进一步认知和推广此扶贫方式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鉴于此,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界定了内源性扶贫、参与式扶贫等概念;其次在理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指导,对内源性扶贫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并阐述了内源性扶贫的机理: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保障了内源性扶贫的可持续性、社会广泛参与扩大了内源性扶贫规模和实力以及多标准分配方式激发了内源性扶贫的动力和活力;再次在实践层面,对内源性扶贫在农村扶贫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成功典范——“爱心超市”进行探索,并选取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爱心超市”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调研其运行和发展状况,发现其实践运用中有政府参与不足、运行有待规范、社会帮扶不可持续、受地域限制较大、按劳分配理论有待进一步拓展完善的问题;最后,针对理论和实践提出: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构筑长效帮扶机制,发挥跨地区帮扶作用;推广“爱心超市”这一内源性扶贫做法,完善激励措施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