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法眼》,为清代岭南著名医家麦乃求编。此书一共分为上下二卷,卷一为名医粹语四则,列华佗、孙思邈等名医对伤寒之论解;次为伤寒总论,总论伤寒六经病之要旨;再次太阳篇附暑湿痉症。卷二分为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热厥利证、阴阳逆证、诸寒热证。麦氏依仲景原文顺序,用《灵枢》、《素问》之医理,按脏腑经络逐章逐节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成书体系。麦氏研究伤寒独有心得,概括起来其学术思想一共有六。麦氏精通《素问》、《灵枢》之医理,主张采用经文与仲景本意对比法,以经解论,以论证法来编排解读《伤寒论》。麦氏注重伤寒总论的重要意义,以六经分部顺传逆传为顺序,从太阳少阳两经入手;次为将太阳篇与湿、痉、暑并列讨论,重点鉴别;再次将三阴分为传经三阴证和直中三阴证;次将热厥利证、阴阳逆证、诸寒热证列为补遗不在六经的三证。麦氏结合《内经》以对六经各篇脏腑经络理论作出总结,论述精当,堪为法眼。麦氏精炼方解,不落俗套,非后世方剂家所能比。本课题从《伤寒法眼》原著的原文、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等概念规范化表示和知识库构建等入手,利用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尝试通过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实现《伤寒法眼》知识发现的可视化表示,全面、客观、多层次地揭示《伤寒法眼》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中医经典著作传承提供一种崭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思路和方法。方法:《伤寒法眼》原著中的概念规范化表达和知识库构建以清代麦乃求撰影印本为蓝本,在尊重原著和原著本意的前提下,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对《伤寒法眼》原著的原文、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等全文所涉及的概念提取和规范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伤寒法眼》知识库,并以知识库原文、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等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和优化,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最终实现《伤寒法眼》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并从整体和细化多个方面发现和解释《伤寒法眼》的知识发现。成果:整体方面,通过对《伤寒法眼》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进行知识发现,实现了《伤寒法眼》六经辨证,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之间关系结构的可视化表示。根据层次和涵盖分支情况,可以直观地发现《伤寒法眼》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热厥利病、阴阳逆病、诸寒热病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簇集情况,既能根据原文、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进行分类,又能以簇集共性原理推测和发现被隐藏的新共性规律,如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中层次越高分叉处,表示原文中所体现出的辨证论治,即能呈现麦氏对理法方药学术的思路。主要方面,通过对六经相应的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等进行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实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热厥利病、阴阳逆病、诸寒热病之间相应的关系结构的可视化表示。从不同层次角度,发现麦氏结合《内径》的思想对《伤寒法眼》做出的分析;从不同簇集角度,将各病篇进行二次分类,发现各病篇的核心,明确各病篇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及原因,阐释各病篇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之间的原则和规律。研究方面,通过对各病篇所相应的证型、症状、病机、脉象、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进行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进行知识发现,实现各病篇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可视化表示。从不同层次角度,发现麦氏依仲景的原文原则,用灵素之医理,按脏腑经络逐章逐节的注释;从不同簇集角度,发现麦氏对伤寒的方证读有心得,运用脏腑经络理论解读伤寒方药的功效,分析方剂与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在中医医药之现代化、技术化、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岭南医学之《伤寒法眼》传承的实际情况,将严密的数学理论与传统经典研究相结合,实现《伤寒法眼》知识发现的全面、客观、多层次可视化表示,符合岭南医学之《伤寒法眼》研究发展的总趋势。通过本课题提出的偏序形式结构分析对《伤寒法眼》知识发现的整体和细化,证明其研究方案是可行的,是数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中医经典传承的重要实践,有望为这一传统研究领域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