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生物多样性目前正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威胁,为了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必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形成过程。本研究从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两个角度,研究区域尺度下无脊椎动物休眠卵的分布模式,并初步探究这些分布模式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选取黄渤海海岸带12个近岸海域样点和36个淡水湿地样点,进行沉积物的采集,为了比较每个城市的休眠卵群落结构和组成,利用线粒体COI标记对沉积物中的休眠卵进行鉴定和计数。为了找到黄渤海海岸带物种多样性的纬向梯度和相关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从气候数据库Bio-ORACLE和Worldclim分别获取了12个近岸海域的和6个淡水湿地的环境因子,结合实验室和采样时实地测量的8个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评估近岸海域和淡水湿地的遗传多样性,在近岸海域获取了圆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真宽水蚤休眠卵的线粒体COI序列,在淡水湿地获取了右突新镖水蚤和大型中镖水蚤的线粒体COI序列,选择这四个优势物种,对其种群遗传结构展开分析。最后,为了检测这四个物种的遗传结构是否受到地理或者环境因子的影响,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果:黄渤海海岸带区域尺度下共发现近岸海域有41种无脊椎动物休眠卵,其中桡足类12种,枝角类12种,轮虫8种。休眠卵群落组成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在四个城市的丰富度和丰度占比都达到了50%以上。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六个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度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枝角类群落引起的。在物种多样性的纬向梯度的检验中,未发现物种丰富度、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纬度有线性相关,但均匀度与纬度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相关。最后,在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分析中发现海表温度与四个物种多样性指标均呈现显著相关性,这一结果可能表明黄渤海近岸海域休眠卵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模式符合物种-能量假说(species-energy hypothesis)。黄渤海海岸带区域尺度下共发现有125种淡水湿地无脊椎动物休眠卵,其中桡足类10种,枝角类35种,轮虫43种。休眠卵群落中,轮虫和其他类群在丰富度上占比较多,但丰度上以轮虫和桡足类更优。以城市为单位,六个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主要以天津为焦点,与其他五个城市的淡水休眠卵群落明显区别开来。遗憾的是未找到休眠卵物种多样性的纬向梯度,但发现了与物种丰富度和丰度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水体盐度与降水量。前者可能是因为淡水采样中存在着盐度较高的一些样点导致,后者可能与更多个体假说(more individual hypothesis)有关。黄渤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两种广布优势种,圆唇角水蚤(Labidocera rotunda)和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休眠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有所区别。圆唇角水蚤休眠卵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遗传结构无地理分布格局,六个种群之间无显著遗传分化,长期存在着频繁的基因交流,但其种群遗传结构却与近岸海域的磷酸盐含量显著相关,磷酸盐含量差异越大,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就越远。另一优势种太平洋真宽水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遗传结构无明显地理分布格局,但种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结合单倍型网络图分析,可能烟台和天津的种群向秦皇岛和葫芦岛发生扩散。可惜的是未检测到与太平洋真宽水蚤休眠卵的遗传结构相关联的地理与环境变量。黄渤海海岸带淡水湿地中两种淡水广布优势桡足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表现出中等遗传多样性水平。大部分城市种群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分化和微弱的基因流,地理上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地理分布模式,说明虽然浮游动物的休眠卵被证明存在着很强的扩散能力,但在淡水系统中,奠基者效应和局部快速适应的作用可能远大于扩散能力带来的基因交流。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黄渤海海岸带近岸海域和淡水湿地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物种多样性均没有明显的纬向梯度特征,海表温度可能是促进近岸海域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关键因子,水体盐度和降水量可能是淡水湿地物种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因子。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遗传结构均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海域中桡足类的基因交流比淡水中强,奠基者效应和局部适应是作用在淡水湿地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结果识别和量化了的区域尺度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有助于今后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对人类管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