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治疗,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基本恢复正常,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是否降低;通过光镜观察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学变化,探讨针刺对神经修复的作用;通过对疗效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
结果:
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
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
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
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
结论:
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
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
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
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
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
结果:
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
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
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
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
结论:
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
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
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
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
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