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骨密度指骨单位体积所含的骨矿物量,它是反映人体骨骼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指标。骨质疏松症(OP)是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每年我国有27.5万例髋关节、50万例腰椎因为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疾病恢复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中国已迈入老龄社会,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的第三大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OP)的早期预防主要是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和预防骨量的丢失。进入成年后应重视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以减少骨量的丢失。本文采用定量CT(QCT)技术对烟台地区健康成人L1-3椎体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腰椎椎体的骨密度值以及峰值随年龄变化的差异及变化规律,为建立中国北方成人的正常骨密度值数据库积累数据,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成年人755例,其中男性375人,年龄在21-79岁之间,平均44.3±15.2岁;女性380人,年龄在21-79岁之间,平均45.2±14.6岁。要求在烟台地区常住,正常职业,无腰椎变异,无影响骨密度疾病。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EmotionDuo型CT机及相应的软件(Osteo),即定量CT测定法,检测每位受试者正位L1~L3腰椎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单位mg/cm~3。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算基本统计值。用T值法计算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均值差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骨质疏松发病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烟台地区成年男女性腰椎椎体松质骨骨密度的总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42.36±18.31mg/cm~3和126.31±19.67mg/cm~3,并且男女性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下降。2.男性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均大于女性,并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3.男、女腰椎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骨密度峰值男性为178.49mg/cm~3,女性为170.76mg/cm~3,男女性骨密度丢失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50岁之间下降显著,并且在40岁之前男性骨密度丢失率高于女性,而50岁后女性骨密度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在70-79岁年龄组男性丢失达48.48%,女性丢失达57.70%。4.烟台地区男性骨密度在40岁之前高于扬州、海南和深圳地区,40岁之后明显低于上述地区;女性骨密度在60岁之前明显低于扬州、海南和深圳地区,之后略高于扬州地区与海南地区一致。5.采用T值方法骨质疏松总检出率男性为17.33%,女性为27.63%,并且男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40-岁以后年龄组男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有差异,并且男女性在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烟台地区男女性腰椎骨密度处于中低水平,并且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2.烟台地区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50岁后丢失加快,同时骨质疏松患病率增高,应及早预防。3.腰椎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有明显的性别和地区差异。4.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