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ver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具有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有DVT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的孕妇150例和正常妊娠择期剖宫产的孕妇50例。150例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随机分为三组:干预1组、干预2组、对照1组,正常妊娠50例为对照2组。干预1组50例在术前3-5天(术前24小时停药)和术后24小时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3-5天,干预2组50例于术后24小时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3-5天,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50例均不进行预防性抗凝。四组分别于术前及用药三日后检测PLT、PT、APTT、FIB、D-Dimer、 TXB2、vWF值。分别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血栓前状态参数。比较四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  1、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三日后的D-Dimer、FIB值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三日后的PLT、PT、APTT值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干预1组和干预2组TXB2、vW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干预1组和干预2组无一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及体征。对照1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例,对照2组发生一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小腿明显肿胀,患侧腓肠肌有明显压痛,彩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影像,根据临床表现予以确诊。干预1组和干预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4、干预1组发生产后出血一例,干预2组发生产后出血两例,对照1组发生产后出血两例,对照2组发生产后出血一例。干预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改善孕产妇的血栓前状态,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手术前和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与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初中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发展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仿写教学能力,有效开展读写结合的仿写训练,有利于提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作文水平.
现代“生本主义”理论提倡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个体因材施教、加以引导、参与活动、培养品格,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和把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思路日益拓展.通过引入、实践传统民间游戏,对于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寓教于乐的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民
期刊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而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讲解式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实现全面塑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本学科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确定教学目标、挖掘生态观教育资源、利用生态地标渗透生态观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生态系统教学与生态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新一轮教育与改革难点,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保障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提倡“做中学”“学
目的:应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定量测定椎体信号下降指数,探讨不同骨密度组脂肪含量的区别,分析骨密度值和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在反映骨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