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利安·巴恩斯是活跃在当代英国文坛上的一颗闪耀的巨星,他凭借《终结的感觉》获得了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在这部小说中他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形式上注重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打破历史与真实的界限;在内容上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书写,揭示关于爱情、婚姻、死亡、背叛、祝福、乱伦、悔恨等重大伦理命题,呈现小说人物的伦理意识和伦理悲剧。《终结的感觉》不仅体现了巴恩斯在叙事上的精湛技巧,更是通过叙述者韦伯斯特对记忆的运作完成了伦理情感的表达,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对巴恩斯的创作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对小说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特别是对“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概念进行梳理,为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叙事的“迷障”展开,“迷障”营造需要不可靠记忆与不充分材料的参与。韦伯斯特的回忆本身具有不可靠性,维罗妮卡的回应,更加凸显了两者主体意识的冲突,由此构建了小说的不可靠叙述。莎拉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要人物,她留下的遗言和遗物构成了“迷障”形成的不充分材料。罗布森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但是他的自杀是对“历史”的一次真实演绎,即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并且他对艾德里安最终命运具有“预设隐喻”的作用。整个故事因为韦伯斯特不可靠的叙述变得扑所迷离,而莎拉提供的遗嘱与罗布森的自杀事件进一步构成了这一叙事“迷障”,使之成为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团。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小说叙事“解码”的过程。“历史”物证是解码的钥匙,物证中蕴含的“不稳定因素”推动小说的叙事进程。当事人莎拉的“故事讲述”和遗物的“故事悬置”,促使韦伯斯特产生诸多疑问,并迈开追问真相的第一步。艾德里安日记中的“累加赌注公式”以及日记结尾中的“假使托尼”这一假设,使得韦伯斯特认识到自己与艾德里安的自杀有一定关联,但是他并不知晓他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于是陷入到无休止的道德反思中。韦伯斯特写给艾德里安的充满诅咒和毒辣语言的书信,以及那张“以死谢罪”的明信片,宣告了韦伯斯特回忆的自欺欺人,以及韦伯斯特在艾德里安自杀事件中不可抹去的道德责任。第三部分探讨叙事的“终结”,揭示叙事伦理的真相。维罗妮卡与韦伯斯特之间这段消逝的恋情是四人最终陷入困境的开端,韦伯斯特的自私虚伪致使他寄出了诅咒信和“以死谢罪”的明信片,最终影响了维罗妮卡与艾德里安的恋情,并成为导致艾德里安陷入到与莎拉不伦恋的重要因素。艾德里安在这段不伦恋中陷入绝望,面对“娶母”的禁忌,艾德里安迷失在“背叛”与“祝福”的两难选择中,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维护了正常的伦理秩序。韦伯斯特在回忆中将事实歪曲,在追问“历史”的过程中他又将整个故事进行了重构,重构后的真相让他陷入到无限的悔恨中,他误会了艾德里安、辜负了维罗妮卡。韦伯斯特在走向终结的过程中一步步见证了自己的道德品行,并将用余生承担与日俱增的良心责问。结语部分,总结小说的伦理叙事特征。小说通过“故事内隐喻”(罗布森的自杀事件)的方式完成了对艾德里安命运和对整个事件构架的预设。通过“故事外置换”,包括人物和内容的置换,实现了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巴恩斯巧妙设计小说从“迷障”到“解码”,再到“终结”的叙事构架,在消解历史的叙述中建构伦理,揭示了关于乱伦、背叛、悔恨、责任等重要伦理命题,达到了对伦理思想的深刻表达,从而维护了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