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条件下的城中村改造经验——以西安杨家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中村”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其存在不仅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诸多难题,也给这些村落自身的发展和其原住民长远利益的实现带来了很多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许多城市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改造开发,同时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多,但涉及到大遗址保护条件下的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研究却比较缺乏。  在西安市190平方公里内的区域里,共分布了187个“城中村”,居住有大约20余万人口(不含暂住人口),杨家村即是上述“城中村”中的一员。它隶属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事处管辖,位于朱雀大街东侧,长安南路以西,规划纬零街两侧。明德门遗址位于其村内南部。特殊的区位和历史背景条件,使其具有了与其他城中村明显区别的天然禀赋与开发制约条件。随着西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明德门遗址保护的重要性,杨家村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明德门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命题。  本文以西安杨家村为例,针对在大遗址保护条件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进行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论文首先分析了明德门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杨家村改造的迫切性。提出杨家村改造与明德门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可建设用地严重缺乏”、“常规的城中村商住混合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明德门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两方面问题,并指出提出第一个问题,即用地问题是核心矛盾。其次,本文系统的梳理了自2008年以来涉及到杨家村改造与明德门遗址保护的历次规划。并分析在不同背景、不同要求、不同主导单位,以及各种制约条件下,大遗址保护与城中村改造在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和利益权衡等各个方面是如何进行的。  最后,依据以上分析,笔者对杨家村改造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别有“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结合遗址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区定位”、“开发商积极主动的协调与沟通”等三方面。此外,也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目的是为了探讨出,在明德门遗址保护条件之下,杨家村最适宜的改造方式。进一步也为我国以后在类似条件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由于工业社会对于个体人价值的漠视,耽于追求永恒、完美的社会形态,使建筑无限机械化的扩张,导致城市界面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孤立的建筑群形成了凌乱破碎的城市总体;对于单一
该案地处吴山,地块本身自然环境优美,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人文底蕴.围绕该地块的还有城隍阁景区、吴山广场、河坊街以及大井巷,其中新旧建筑共存,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因此,如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设计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各种性质、各种规模的规划设计事务所为世界各地城市社会的诸多层面(政府、公司、社区等各种组织)提供专业服务。这些事务所的经营管
学位
南宋临安的御前宫观,即南宋皇家御用道教宫观,包括太一宫、西太一宫、万寿观、佑圣观等十座宫观。御前宫观的特点是在性质上具有道教建筑和礼制建筑两方面的性质。 本文从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观众不必看一分钟广告了,他们只需要看十五秒,在一分钟内,他们可以看四个不同的广告"建筑中,这要求建筑师们的设计必须
国家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倾斜,使得中国小城市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但许多依托老城而建的小城市则不可避免的面对城市大规模建设与老街区保护更新的尖锐矛
该研究通过探讨商住楼商业裙楼的产生、发展的背景,并总结建设实践经验来找出适合国情和地域性的商住楼商业裙楼发展模式.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
该文研究的目标是从住宅层数入手,探索中国城市住宅在当前国情背景下及未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该文从住宅层数发展状况分析、理论论证、策略研究与实践三方面依次展开论述.首
该文通过对居住空间人工地面绿化规划设计和营造管理技术的综合研究,总结和反思不断发展的居住空间人工地面环境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