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融合——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形态设计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_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非常迅速,加强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联系,成为影响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以地下公共空间的入口节点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竖向的融合及转换关系。 本文首先界定了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的基本概念,在对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指出目前建设中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与城市地面公共空间的竖向联系,系统研究了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的各种使用职能和转换职能和形态建构要素。使用职能包括交通停驻、标志导向、环境景观、社会文化、安全防灾等;转换职能包括空间、生理和心里的过渡转换作用;形态构建包含实体构成要素、自然构成要素和地域文化要素。其次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的空间认知及其中“人”的行为活动特征。在这些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最后提出了地下公共空间入口节点的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基于城市空间整体系统,提出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形态的设计原则,包括加强与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融合、提高地面上下交通转换的效率性、拓展地面上下功能空间的场所互动性和保持连续的地面上下环境特征。强调设计中对入口节点的外部感、竖向过渡无意感、交通便捷性、多向空间、安全尺度等方面的创造。最后列举实例,论证上述设计原则和方法,展望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前景。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而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形象产品,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雕塑越来越成为城市提升自身品位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追求品位的趋势,作为提升城市品位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基于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发展力度,组织力
大遗址是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它们的占地面积,小者几十公顷,大者可达几十平方公里。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
“哀”与“佗”是日本传统美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在日本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者结合共同渗透在文学、艺术之中,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运行轨迹,并拥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同时,这两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
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黄田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田野调查的结合,分析研究了黄田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村落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和村落整体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较快的落实和发展,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传统粗放型的生活模式仍在延续,农村成为了我国当前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正是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结构调整的敏感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中心区形态之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建设目标,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日异月新的建造技术,改变着城市旧有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建筑规划布局缺乏宏观引导与调控
本文从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主要研究在华北地区地貌和气候背景下,山地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特点,对目前华北地区山地住区的资源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要素、场地设